平淡的总是动人的。
当《步履不停》才开始播了5分钟不到,台词还未说几句,新鲜的食物,锅子里冒出的热气,明媚的清晨,洁净的街道,悠悠响起的古典吉他,专属于日常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只是心念一动,眼眶就感到一阵阵熟悉的温热感,眼泪差点就要夺眶而出,童年回忆就如同大海涨潮般不可阻挡,铺天盖地而来。
忆起小学时期,每逢寒暑假就住在外婆家的日子,一年又一年,似乎从来都不会变的,生活的主旋律,就是生活本身。听着那些锅碗瓢盆的叮咚声响,嗅着鸡蛋粑粑或是鸡汤米线的香气,外婆或愠恼或可爱的声音,模模糊糊地从别的房间传过来,与之混在一起的切菜声起起落落,感觉很遥远,而我,正翻了个身,从困倦之中渐渐舒醒过来。
步履不停,与外婆家的生活一样。
生活的主旋律,即是生活本身。
我从小就觉得,亲戚真是一种非常非常微妙的存在。他们不像你的爸妈伴你左右,他们只是在某天突然成群结队地出现在你的眼前。
无论你是对某个谁格外有好感,还是厌恶他们当中的某个谁,他们受到这个家的热情欢迎程度不会增减半分。爸妈招呼着你喊“叔叔阿姨”,如果你紧张得开不了口,就会听到他们说:“别怕,我们是一家人呀!”
他们的存在,从你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他们会以一种比陌生人更为亲密的姿态,出现在你的生活里。
他们与你共处一桌吃饭,还让你感到有些不自在和紧张。如今回顾小时候饭桌上的情景,真是人生百态,大开眼界啊!
有些人亲切友好,而有些人却刻薄得要命,你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这些陌生的家人的言行,或是恶意、委屈、愤怒,或是快乐、宠爱、优越感,或是被某个不识大局的人弄得尴尬的气氛,或是圆滑世故的人漂亮的客套话……
这些点点滴滴的饭桌情绪,再来回味,顿时感受到,那就是两个字,真实。
《步履不停》里的第一顿午饭,就像是片中老母亲炸天妇罗时玉米掉入油锅一般,日常生活里的这些不堪、冲突、创伤、怨念劈里啪啦地全炸开了锅。
“超市里的茶包”、“水龙头里的水”,让油嘴滑舌、光说不练的女婿碰了一鼻子灰。
绝对不会被看见提着菜篮的“冷漠古板的老父亲”就算看见了儿子的妻子向自己打招呼,却下意识地选择了回避。
无法被这个大家庭欣然接纳的“带着孩子的寡妇”,从被自己的婆婆和小姑议论,再到在饭桌上被公公无意间侮辱到。
没办法与本家小孩玩在一起的孩子
老父亲面对儿子,摆出的大家长架子。
儿子在面对父亲的质疑时,摇摆的矛盾言行。
看到此刻,我感到有些忍俊不禁,这样的饭桌,这份尴尬,谁的家里又没有这样活生生的一幕呢?每一个大家庭就像是一个人格的大杂烩,兴奋性客体也好,抑制性客体也罢,心智发育水平一团糟的,攻击性十足的,冷漠隔离处之的……全都混在一起,令你目不暇接。
每个大家庭,总会有一些属于这个家庭独有的核心矛盾,那些东西就像是樟脑丸一样的散落在柜子的最角落,气息却留在空气里,欲盖弥彰。
《步履不停》几乎涵盖了我所经历过的所有家庭矛盾,未能子承父业的膈应梗阻在父与子的心里,活在优秀的兄长阴影下却不自知的弟弟,过世的大儿子给整个家庭留下的创伤,老母亲渴望二儿子回家同住的愿望,以及那段旷日持久地活在老母亲心中的那段丈夫外遇的记忆。
大儿子的离世算是这个家庭里最重要的一个核心矛盾了,若说与一般的去世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就是这个离世以舍己为人的方式牵扯进了一个大家庭之外的第三方——一个外人。对待一个将自己的家庭成员害死了的外人时,这个大家庭的动力机制与日常的动力机制完全不同了,大家统一对外,在短短的一分钟内达成了共识,“为什么要牺牲一个我们都爱着的人,而去救一个废物呢?”
对于这一场的安排,我看得非常酣畅淋漓,觉得是如此的有诚意一种神入,导演和编剧如此诚恳的、真实的、赤裸的将人性摊开给你看,你只要去感受就好了。我有很深的体会,虽然我也是一个理性的人,但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你再去谈人性的善恶,未免就显得过于幼稚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一旦发生了,就再也无法挽回的。正因为如此,在我们活到青春期那个阶段的时候,选择、遇见、错过,都是无法被我们掌控的,因此这些一瞬间被我们放大到堪称永生难忘的地步。
而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我们发现,时间的流逝、亲眷或爱人的死亡、爱情,是我们最无能为力的去掌控的,因此我们也会因它们而失控,或焦虑、或怨恨、或疯狂。
或者说当直面这些事物时,那时才是将防御机制的功能弱化,将属于人性里的攻击性、私欲表露无遗的时刻,依然是那两个字——真实。
所以当这对老夫老妻在几十年的婚姻里,丈夫对妻子深深的厌弃所造成的情感创伤,就在秘而不宣中,点到为止。没有拉扯,没有叫嚣,一曲普通的流行乐,一段风平浪静的对话,将这几十年情感暗流之下暗潮汹涌的怨恨与不甘与痛苦集中爆发了。
这是大部分婚姻行进到中年、老年时的最大痛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就像良平的妻子所说的,每个女人都有一曲一个人的时候,沉浸其中的歌。
多少女人看到这里会会心一笑,借由这个家庭的矛盾道出了婚姻里的核心矛盾:一种貌合神离的婚姻模式。女人困顿在家务事里,看似不懂风情,但是每个女人的心里都藏了很多不会告诉男人的秘密。女人们小心翼翼的收藏着这些秘密,并一直以深情浇灌,几十年过后,它们又会开出怎样的花朵呢?
而良平此时也道出了大部分男人的心声,“真可怕。”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你就这样站在日常生活之中,接受真实的检验时,才会发现,原来人都是可怕的呢。
之后影片的安排,宛如注定一般,每个人身上所携带着的家庭矛盾,无论你在日常生活里是如何地以攻击的方式投射到他人的身上的,始终都会有被命运“啪”的一声,出其不意地抛在你的面前,迫使你不得不坦白面对的那一刻。所以在夜里,似乎当一切就将在睡梦中结束时,一只黄蝴蝶的将母亲的失魂落魄刻画得入木三分,丧失掉一个重要的客体所带来的锥心痛楚,全寄托在一只翩翩蝴蝶身上,摇摇晃晃飞向了远方。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通电话将父亲的职业生涯早已结束的事实暴露无遗,“很抱歉,我无能为力”,与站在救护车前手足无措的样子,不知情感发育方面仍旧是一个大孩子的良平,此时此刻内心是如何思量的呢?
就像余震一般,又是一场对于前面所提及的所有家庭矛盾的,一次平静的爆发。
导演用波澜不惊的语气告诉每一位观影者,“每个人心中所牵系着的那块伤疤,无论你如何藏好,终有一些时刻,命运会帮你揭开。”
那么多的家庭矛盾,本该烦透了,但是夜幕降临,我却发自内心的感到安心。
为什么呢?
因为由这些层层叠叠的家庭矛盾与家人构成的,才是家。
“我要参加接力赛跑,在秋季运动会上。我今天看见了一只黄色的蝴蝶,就像跟爸爸在轻井泽抓到的一样,等我长大以后,我想当钢琴调音师,像爸爸一样,如果不行,我想当医生。”
当良平重新黏好被自己揉坏的那篇小学作文,当小男孩站在夜凉如水的庭院里说出上面那段令我动容的话,当片头让我回忆如潮水般涌来的吉他主旋律再次响起,当清晨再次回归,当那一句“小心些,别到海里去。”是为了新的生命而叮嘱,当良平打开手机是为了等待腿脚不便的父亲,当新的生命引领着老父亲与新父亲一同走过天桥、走近海边,似乎之前那24小时的集中爆发,都随着海潮的起落逐渐平息了。
可是直到最后的最后,留给我们的还是人性里格外真实的那些部分。
总是慢一拍的来不及,与时间对我们脆弱无比的情感的考验与洗礼。
这,果真是毫不做作的真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