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杨绛先生去世了。so 朋友圈又被这个刷屏了,大家和她很熟么?要真喜欢怎么平时没见你们转转他的文章之类的,利用他的死讯来制造新闻,博取眼球,都在干嘛嘞?
当然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其实呢,另一方面,也挺好,至少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个人,并且引导了大家去了解他。我在想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名人的离世好像都能引爆朋友圈,比较近的就是陈忠实和杨绛了。平时朋友圈鲜见有谁喜欢他们,而一旦离世就是各种《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走了》《缅怀***》这种标题党我也是醉了。我觉得吧,这里面主要的因素还是装逼
,平时不读书不看报的一群家伙,这种时候总喜欢以知道杨绛为荣,看啊,他的死讯我都知道,我是多么有文化的一个人,我认识杨绛,我多自豪。可是杨绛不认识你哎。当然,世间的很多行为都可以用装逼来概括,比如我写的这篇,就有点差不多类似反鸡汤性质,大家都在深切的怀念杨老先生的离世,而我突然站出来讲这种方式不对,还把大家讽刺了一把,你真可以说我这也是博人眼球。随便怎么说好了,我这也许只是为了完成今天500字。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其实也应该保持差异化理解的,so我这种在今天有点反鸡汤的文章也是应该存在的。虽然我说的事实,不过一般大家都不认可事实的,特别是比较刺耳的事实。
在被大家安利了一天杨绛之后,我也许会去读读他的文章,看看他的人生,这也许就够了。大家还是静下心来多看看书啥的,不要整天去消费名人的离世。要是名人离世后你只发个朋友圈缅怀一下而不深入了解的话,那真的是太悲哀了。
突然想起一件事,大二有次拿到个什么奖,当时奖励是一本书,自己可以随便挑的那种,当时我就拿了杨绛的《我们三》,随便拿的,大家不要误会,当时对他的了解只是钱钟书的老婆,当然三年之后还是停留在这个理解上,为啥子嘞?你不是又书吗?呵呵,书被另一个同学换走,最后我拿了本《百年孤独》,我想那个同学一定是喜欢杨老先生的。百年孤独也花了小两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怎么评价呢?我当然不是专业书评人,首先给我的感觉是晦涩,读外国名著经常有这种感觉,也许是翻译和语境的问题。日本的推理读起来就会行云流水,扯远了,继续百年孤独,第二个感觉啊,乱伦啊,经常把关系搞乱,没记错的话写了三代人,而这三代人的关系我只想用呵呵形容。第三个感觉部分情节还是比较紧凑的,有想读下去的冲动,这应该也是让我坚持啃掉这本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理由,面对一本主人公名字超长,关系超复杂的名著,要不是情节紧凑一点可一点性欲都没有,好在百年孤独在这点还不错,至少不想让人半途而废,还是挺关心书中人物命运的。
扯了这么多,从杨老先生的离世到百年孤独的读后感,最后呼应下题目,大家还是静静心心多看看缅怀老先生的文章,看看老先生的一生,如果这个目的达到了,那么那些朋友圈的悼文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