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进入新校园,适应性是个涵盖各个方面的重要话题,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孩子自己学习节奏的建立,与同学的相处,与老师的互动,对学习活动的模仿与照搬,对新知识的理解,以及自我判断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一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的关注,更多的是建立一个孩子有自我主动性的参与和探索的过程。
对于很多妈妈来说,家里有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是忧喜各半,还带有浓浓的焦虑,未名的担忧,因此,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是帮助孩子建立ta可以明确有意识的规律感。
第一周,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进入校园,陪伴孩子在校园里走一圈,了解校园分布情况,厕所在哪里?本班教室外有什么样的显著标志?走错班级怎么办?校园里的哪个地方ta最喜欢?课程表上涉及的课分别在什么地方上?这样孩子会对ta今后要生活和学习的大环境有个稳定的认识,这对建立孩子对环境的适应和融入度会非常平稳,能够给到孩子极强的安全感。
学会看课程表,看看一天都有什么课?什么课是每天都有的?各个科目老师的要求是什么?需要带些什么东西?课堂常规都有些什么?让孩子多复述几遍老师对上课的要求,说不全不要紧,多来几次,孩子就会把这个规则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上课要怎么坐?怎么听课?怎么发言?怎么提问?当孩子表演的过程,也是ta对学习活动模仿和强化的过程,会越来越好,当然,离不开家长观摩时的欣赏和赞美。
对一天学习生活的时间节奏的梳理和理解。一年级的孩子,对时间观念还不太理解,有一本儿童绘本《钟表山的嘀嘀和哒哒》,把两个孩子一天的生活从早上六点起床,到晚上六点休息的时间,用孩子喜欢的卡通形象和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串了起来,一方面孩子有对直观的数字的观察和认识,其中又穿插了时间感很强的几件事,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这几个大的时间段,在时间段与时间段之间又有有趣的活动,还伴随规律性和重复性很强的歌谣,一本书读完,孩子就对整本书的节奏感能够理解和掌握。
我就先带领孩子读了一遍绘本,孩子在我的协助下通过时间流程图,还原了绘本的所有事件,我又把绘本里的时间改成孩子学校上课的节奏后,孩子对他的学校生活就没有那么焦虑了。8点到校,10点课间操,12点午餐,14点下午上课,15点半放学,当孩子对时间的节点有基本的认知,孩子的焦虑感和紧张感也会消失。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孩子的认知有一个迁移和再运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因为有了自己的参与和体会,自己的控制感也就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锻炼。
准备相应的文件袋,学习初步的收纳和整理。
p孩子上学,对自己的书包、课本、文具的运用和整理是最好的训练项目,每天必须带的课本按什么样的规律摆放?谁在前?谁在后?作业本的摆放按什么样的规律方便孩子的取用?孩子如何确定自己的东西带全没有?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怎样的?早晨进入学校的必做事宜是什么?课间休息文具、课本、书包如何处理?当放学时孩子要如何检查自己的东西有没有全部带走?一定会回到之前,我是如何带来的。有位家长根据孩子的课程表,给孩子设计了一个所带物品检查清单,早晨出门检查一遍,放学检查一遍,一个月后,孩子就不再丢三拉四,同时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活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学习热情大大增强.
家长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引导。很多家长每天问孩子的话,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老师有没有表扬你?得了几朵小红花?有没有被批评?作业是什么?兴趣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对老师的兴趣和好奇,培养好孩子对学习过程的模仿和再现,就最大程度的做到了对兴趣的引导和培养。
我听过最有意思的培养是在公交车上。
妈妈眉飞色舞的对孩子说:你知道吗?我今天遇到了我的小学老师,好激动啊,我们聊了一个下午,一下让我回忆起许多小时候好玩的事,但是有些细节我有些记不全了,需要你用你们学校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来激活我的记忆,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不快乐的,小宝,你可以帮帮我吗?
孩子的兴趣瞬间被勾起;好啊,好啊,今天,我们上体育课,体育老师是个男老师,嗯太高了,嗯比爸爸还高,我在他面前好小,嗯我有点紧张,嗯有点害怕。声音越来越小。
妈妈接上去:是的是的,我想起来了,我小时候也会特别害怕我的体育老师,他也是个男的,不过他很胖,有个很大的肚子,我在他面前也是特别紧张,过了一段时间,大概是5节课后,我就不再害怕他,因为当我发现,只要我遵守规则时,他既不会批评我,也不会讨厌我。你试试看,看看妈妈小时候的方法有没有用……
多精彩的对话,可惜我只偷听了一半就下车了。
很多理论专家教大家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只教会家长在身体空间蹲下来,而没有教会家长在视角和心理上蹲下来,尊重孩子的理解力和能力的发展,理解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恐惧和不安,也没有用孩子的视角和理解的角度去看到孩子背后的需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都是独自在茫然与无措中成长,参考王朔的《看上去很美》,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感觉对不对,不知道如何看待这些感觉,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感觉。
直到四五年级,开始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和丰富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同学中找到小团体,才算告一个段落,因为在小团体中有一个同龄人认可的交流规则可以自由发挥。
而在这之前,父母实在是错过了很多沟通和帮助孩子的最佳时机。
一年级是建立孩子规律感和节奏感的最佳时机,需要家长多摸索,多尝试,关注我,我们交流,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