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少年的你》被指责抄袭(或者说叫“融梗”)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及其他一些作品,引发了一大波“声讨”。我没有看过《少年的你》原著及电影,也不打算去参与这场“是否抄袭”的辩论,但是既然谈及东野圭吾,我突然就想来讲一下东野圭吾。
很早、很早、很早以前,我就说过,我不喜欢东野圭吾的作品。究其原因,第一,作为一个推理迷我不认为他的小说是严格意义上的推理,但如果你说这是社会派推理的特点那我也无法反驳,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不认为他的小说传递的是正确的“三观”。
一部能被称作经典而流传下去的小说,我觉得最起码它能让读者分辨是非,即便它是致郁系的,即便它告诉你社会黑暗并且会越来越黑暗,好人没好报让你心痛,但最起码你“致郁”是因为看过作品后发现对“真善美”没有得到好下场这种结局无能为力,这意味着你希望好人有好报。比如《无名之辈》,每一个小人物都在自己的角色里挣扎,但他们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你看的时候会笑着流泪,你会因为这种无奈想到自己曾经似曾相识的经历,你会希望普通人有一天也能过得更轻松。它的这种“致郁”跟东野圭吾的“致郁”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记得具体是大几的时候我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完了《白夜行》,阅后如同吞了一只苍蝇的恶心感让我很多年都不愿意再看东野圭吾的作品。其实白夜行讲什么内容我已记不太清了,但至今我还能记得它传递给我的就是压抑的人性、踩着别人尸体向上爬的冷漠,那种极不舒服的感受。
而东野的作品中似乎特别喜欢用这种“冷漠”去宣扬“爱意”。这几年,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评价他的作品为“神作”,我在想是否自己对他的看法太带有偏见,因而在最近看完了他的《嫌疑人x的献身》和《祈祷落幕时》。因为是才看完的,所以记忆犹新。《嫌疑人》那本被他的很多书迷称为是“极致的爱”,《祈祷》被称为描写了“伟大的父爱”。那我们回忆一下这两本里所谓的极致的爱和伟大的父爱是什么。
《嫌疑人x的献身》,数学天才为了给自己爱的、刚刚杀完恶丈夫的女人制造不在场证明,不惜杀死了一个无辜的流浪汉,然后准备自己去顶罪。
《祈祷落幕时》,父亲为了掩盖自己的身份及女儿年少时误杀过一个坏男人,接二连三地杀无辜的人,包括女儿的同学。
这怎么能被称为是“爱”和“父爱”呢?任意剥夺别人的生命只为了掩盖自己想要掩盖的事实,我看这是极度的自私吧?!即便是“流浪汉”,也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权利吧?而女儿的同学,她也是有父亲的吧,她被杀死了,她父亲不也是会难过的吗?同样是身为父亲,你女儿的命是命,别人女儿的命就不是命了?
之前日剧《unnatural》里有一段话很火:“遗体摆在我们面前就说明了生命被剥夺这一事实,不用知道犯人的心情,也没有必要理解你,我们对于不幸的身世没有兴趣,也不管动机是什么。”我非常赞同。这段话也是在发生某些恶性杀人事件的时候网友转发得最多的。证明这段话大家是认同的。那么既然认同,又怎么会觉得白夜行里的雪穗和亮司的爱情“凄美”呢?又怎么会认为数学家极致的爱令人感动呢?又怎么会觉得那是“伟大”的父爱呢?
这些明明都是杀人凶手啊!
为什么呢?
因为大多数推理小说是站在侦探或者是破案的视角,而东野的写作方式,是从凶手的角度切入的,读者会自动带入自己是“凶手”这一角色。站在凶手的角度,他作品里的哪一个凶手不是可怜人呢?哪一个凶手是真正杀人如麻的坏蛋呢?如此,为自己辩解。
日本人可真是喜欢把犯了错的自己放到“可怜人”这个角色上来。
真像啊!真像二战后拒不认错的日本。“我们国土小,我们内忧外患,经济出了问题,我们不得已才向外征战”,“两颗原子弹投到了我们的国家,我们是受害者!”
你们仔细想一想,东野这几部作品的逻辑是不是这样的?不要被别人捧的“神作”二字蒙蔽了双眼,自己去看,看了之后自己去想一想。
我永远不会认同这样的作品是“神作”,我也永远对他传递的价值观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