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李敏乘车来到湖南韶山冲,随行的还有女儿孔东梅、女婿陈东升及外孙等人,走在韶山的土地上,李敏脑海中闪过关于父亲的点点滴滴,不禁潸然泪下……
“生了,子珍生了一个大鸡蛋!”
1936年,蒋介石命人袭击瓦窑堡,中共中央当即决定撤出,在经过20多天的跋涉后,辗转来到保安县。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娇娇(李敏的小名),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了。
听说贺子珍生了个女儿,邓颖超、康克清这些老大姐连忙赶来祝贺。毛泽东笑着将她们迎进屋,幽默地说:“生了,生了,子珍生了一个大鸡蛋。”
毛泽东的话把大家都逗乐了,邓颖超将瘦弱的小婴儿抱在怀里,一脸怜爱地说:“真是个可怜的小娇娇啊!”就这样,孩子的名字就有了,毛泽东拍板说道:“娇娇这名字不错,这孩子就叫娇娇吧。”
后来,为了革命工作,毛泽东和贺子珍实在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这样,娇娇出生没多久,先是被寄养在老乡家里,后来又送入延安的洛杉矶幼儿园,过起了没有“家”的生活。
1939年,远在苏联的贺子珍痛失爱子,终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为了安抚贺子珍内心的孤寂,毛泽东决定将4岁的李敏送去苏联,他想着这样一来,女儿或许能缓解妈妈的哀痛。
果然,娇娇的到来对贺子珍来说,是个极大的慰藉,她很欢喜女儿的突然出现,激动地抱着女儿亲了又亲,好像怎么都亲不够似的,逗弄着问:“你是谁呀?你来这里干什么呀?”
“我是娇娇,我来找妈妈呀!”娇娇露着两颗小虎牙,一脸稚嫩地说道,贺子珍看着女儿,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毛泽东的决定是正确的,娇娇的到来让贺子珍重新拾起了对生活的信心。从此,娇娇有了妈妈的呵护,贺子珍有了女儿的陪伴,还有同在苏联的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大家一起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可是没过多久,苏德战争就爆发了,战争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物资的极大匮乏,每个人只能定期分到极其有限的食物,为了换取食物,贺子珍也不得不完成规定的任务。
考虑到孩子们还在长身体,贺子珍为了让孩子们吃饱饭,尽可能多补充一些营养,她就亲自动手在院子里种菜。但是,眼看着情况刚有好转,娇娇又生了一场重病……
那时,娇娇病得十分厉害,甚至被推去儿童医院的太平间,贺子珍作为母亲实在不忍看孩子受苦,硬是顶着重重压力,坚持把女儿抱回了家。
为了让女儿的病情尽快好转,贺子珍精心呵护着女儿,她把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拿他们到外面换些有营养的,比如牛奶、白糖之类的东西,回家给女儿煮着吃。
终于,娇娇的病情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渐渐有了好转。就在这时,儿童院却坚持要娇娇回去上学,贺子珍想让女儿继续养病,再照顾孩子一段时间,等孩子彻底恢复再回去,但院方却不同意,双方发生了争执,贺子珍被当成精神病关进了疯人院。
从那之后,娇娇重新回到了儿童院,一直到1946年才又见到妈妈。后来,贺子珍见到了来苏联办事的王稼祥,并在见面的时候,并向他表示了希望回国的想法。
后来,经过和苏方的交涉,贺子珍终于带着女儿娇娇,于1947年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爸爸想念你,希望你快点回到爸爸身边来!”
毛泽东很久没有见过女儿了,他在贺子珍的来信中,看到了中间夹杂着的女儿的照片,看着上面那个漂亮的小女娃,心里喜欢极了,十分想见一见自己的小娇娇。
不过,在娇娇的印象中,爸爸毛泽东却几乎是空白的。贺子珍很少在孩子面前提起,娇娇对爸爸唯一的印象,还是因为哥哥毛岸青。
一次,在苏联的时候,毛岸青指着墙上毛泽东的画像,对小妹妹说起了爸爸的故事:“你知道吗?他除了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他还是我们的爸爸。”
可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却险些吓坏了小娇娇,她认为哥哥是在捉弄自己,不管不顾地大哭起来:“不是的,你骗我,你瞎说,我没有爸爸,没有爸爸……”
毛岸青见妹妹哭得厉害,便不敢再说这个话题了,但娇娇心里却悄悄记住了,那天毛岸青哥哥和她说的话……
一直到回国后,李敏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终于问出了那个困惑自己很久的问题:
亲爱的毛主席,他们说您是我的爸爸,我是您的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见过您,请您赶快来信告诉我,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收到女儿的来信,毛泽东爽朗地大笑起来,马上回信给女儿: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爸爸,你一定长高了长大了吧?爸爸想念你,希望你快点回到爸爸身边来!
就这样,娇娇在姨妈贺怡的护送下,回到了爸爸身边。在大家的敦促下,李敏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里,柔柔地喊了一声“爸爸”。毛泽东高兴地将娇娇抱在怀里,亲了又亲,喃喃地重复着:“娇娇,我的小娇娇啊……”
从那之后,娇娇开始和爸爸生活在一起,她没有忘记妈妈在临行前对自己的嘱托,要听爸爸的话,要好好学习,照顾爸爸的身体,不淘气,不能影响爸爸的工作。
和爸爸在香山别墅一起生活的时光,是李敏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那时她刚到爸爸身边,普通话说得还不利索,但毛泽东对这个小女儿很有耐心。
毛泽东不仅亲自关心女儿的学习,还喜欢吃完晚饭牵着她的手,到外面的小路上散步,有时候父女两还会一起做游戏,一直到许多年后,李敏依然记得当时的情形……
1959年,李敏长大了,和一个叫孔令华的小伙子结了婚,他们的感情也得到了双方父母的祝福。婚后的李敏和孔令华生活在中南海,他们的长子孔继华出生后,毛泽东很喜欢这个小孩,经常喜欢在忙完工作的时候,去逗逗孩子。
一直到1961年,李敏以独立进行生活锻炼为由,搬出了中南海。可李敏没有想到,从那以后自己想进中南海,需要按照流程申请、报告、请示、核准、批准,她和父亲见面的机会也因此越来越少……
“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爸爸呢?”
尤其是毛泽东晚年患病后,李敏见爸爸的次数更少了。
1972年,毛泽东参加完陈毅的追悼会,李敏回去探望生病的爸爸时,毛泽东拉着女儿的手呢喃:“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爸爸呢?”
李敏担心爸爸的身体,只是握着爸爸的手含泪点头,在心里表达对父亲的关心。
而李敏和爸爸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毛泽东去世的前几天。
当时,李敏在中办的一份文件知道了父亲的病情后,马上不顾一切赶去中南海,然后看到了躺在床上,面容憔悴的父亲。
当李敏赶去的时候,毛泽东已经很虚弱了,就连说话都显得十分吃力。李敏弯腰靠在父亲的病床前,握着父亲的手,强忍泪水,叫了一声“爸爸”。
毛泽东听到女儿的声音,拉着女儿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娇娇,你来看我了?”
李敏望着虚弱的父亲点了点头,紧接着,毛泽东又问起了女儿的年龄,还对她的回答进行了纠正。最后,毛泽东艰难地举起右手,用拇指和食指在空中做了一个圆圈的手势,轻声说着什么……
但是,因为毛泽东的声音实在太微弱了,周围的人都没有听清。一直到很多年后,李敏才在和朋友聊起这件事时,猛然醒悟过来。
李敏意识到,父亲临终前对自己做的那个手势,指的是母亲,因为贺子珍的小名就叫“桂圆”,父亲临终前对自己提到母亲,一定是想告诉自己替他好好照顾母亲啊!
毛主席去世后,李敏每逢父亲的诞辰日和祭日,只要自己还能动,总要带着孩子到纪念堂瞻仰爸爸的遗容,并为爸爸献花,即使遇到事情不能去,也要在家里进行纪念。
毛主席生前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李敏也是,女儿孔冬梅高中毕业后,为了让她以后在大学多学本领,将来更好报效国家,李敏专门拜托在大学任教的朋友,请他帮女儿补习功课。
不过,朋友的家距离李敏住的地方很远,光是往返就需要换好几次车。但李敏为了让女儿专心学习,每隔一段时间,总要不辞辛苦地,给女儿送些换洗衣服和吃的东西过去,哪怕每次累得腰酸背痛,也从不假手于人。
“我一定来,感谢韶山乡亲们对我父亲的热爱……”
几十年来,李敏始终记着父亲要她低调做人的嘱托,几乎从不接受记者采访,所以她对外面的世界不是很熟悉,但她对父亲的感情却是永远真挚而热烈的。
1991年,堂嫂韩瑾行看望了正生着病的李敏,姑嫂见面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寒暄完彼此和亲友的近况后,韩瑾行告诉李敏,韶山最近正着手筹备毛主席的百岁寿辰纪念活动。
韩瑾行还透露说,在这次规划的主要项目中,包括有按照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形象铸造的一尊铜像,便于呈现毛主席生前作品而建造的诗词碑林,以及一座韶山烈士陵园等等。
李敏听着堂嫂的讲述,内心情不自禁地跟着激动起来,在听说筹备经费需求巨大,可能要发动大家捐款时,李敏连忙拿出自己刚领的380元工资,请堂嫂帮自己捐了。
刚拿出钱,李敏又摇摇头说,“一个月的工资太少了。”说着,李敏又跑回屋里一通翻箱倒柜,过了好一阵子,才手里拿了一堆零钱出来了,清点完以后大概有3000多元。
李敏让韩瑾行把钱都带回韶山,但是,韩瑾行考虑到李敏现在的生活,今后需要用钱的地方不少,孔冬梅上大学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肯收下,李敏见状赶紧解释说自己有钱。
李敏告诉韩瑾行,父亲去世后,中办从他的稿费中分给自己8000,上海市委在母亲去世后,也分给自己3000元抚恤金。
不过这两笔钱,李敏都不准备动用,因为它们对自己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她要将这两笔钱永远保存在家里。
听完李敏这番话后,韩瑾行更加不肯收下这笔钱了,但李敏想为父亲尽一份心,韩瑾行拗不过李敏的这份心意,表示先带1000元回去,剩下的以后再说,李敏这才安下心来。
临行前,韩瑾行告诉李敏:“娇娇,韶山的乡亲们希望在你爸爸百岁寿辰纪念活动上见到你!”李敏眼含热泪表示道:“我一定来,感谢韶山乡亲们对我父亲的热爱……”
2012年4月30日,李敏乘车来到湖南韶山冲,这次回来,主要是为了祭祀先祖,随行的还有女儿孔东梅、女婿陈东升及外孙等。
走在路上,李敏脑海中闪过关于父亲的许多点滴,她深情地对随从人员说:“韶山,不仅是我父亲的诞生地,这里更是他青少年时期从事学习和革命活动的地方,我永远不会忘记这块红色圣地……”
李敏首先走进毛泽东广场,向毛泽东铜像进献了花篮。站在父亲的铜像前,李敏深深地三鞠躬说:“爸爸,女儿看您来了……”说完,李敏绕着铜像缓缓走了一周,不禁潸然泪下。
随后,李敏一行又来到毛泽东故居,李敏走进父亲曾经居住的地方,反复端详室内陈设的物品。
在祖父的卧室中,李敏仔细端详墙上挂着的祖父母相片,与家人在像前留了一张合影。
直到来到父亲的卧室,尽管李敏一直努力克制,让自己尽量不哭,但眼里还是忍不住含了泪……
“父亲生前经常教育我不要鲜花,不要掌声,夹着尾巴做人,一心一意为人民,不为个人谋私利,过普通人的生活。”李敏一边抚摸着父亲曾经用过的床、衣柜和桌凳,一边对家人和陪同人员说起父亲曾经对自己说过的话。
走出故居后,李敏又参观了父亲曾经劳动过的菜地、稻田,直至临近中午时分,才在家人和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离开了毛泽东故居,经山路来到父亲的双亲坟前凭吊。
站立在爷爷、奶奶的坟前,李敏与亲人手捧鲜花,他们依照韶山的传统习俗,轮流在坟上敬上酒水,然后鞠躬、作揖祭祀,以此寄托怀念先祖之情。
祭奠祖坟后,李敏一行在故园一号楼用餐。席间,她起身给大家敬酒,激动地说:“感谢家乡盛情款待,祝愿家乡更加美好!”
时至今日,毛主席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给自己的儿女和所有的中国人民,留下了永恒的纪念和精神,值得人们永远铭记在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山河无恙,后辈安康,先辈可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