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公司的产品经理价值,如何体现?在我司入职半年以来,接近一半的时间都在跟保险API打交道,第一款API的接入,甚至花费了前前后后45天。这期间,我们顶着来自老板和其他部门的压力,始终把API接入的优先级放在最前,也在努力拓展技术线。经过2个月的磨合,技术团队已经发展到可以同时接入3款API商品,效率也加速到了30天上线一款。
或许有人会问,保险商品一定要自己接入吗?第三方保险中介创业公司,百废俱兴,前期技术资源紧张,难道不应该花时间去铺设后台,或是开发更多营销工具辅助销售吗?关于后台,我们一直有条不紊地搭建,而且后台解放的其实是运营人员的人力,对于提升公司收益没有直接帮助,尤其是前期开单量不大,数据处理的工作量较小,人工也可以解决;再说营销工具,我们已经上线了80%的销售最常用的工具,剩下20%非必须、但需要花大力气去开发,我们判定为重要不紧急,可在中后期处理。
因此,保险商品作为销售展业的核心,任何一处小细节都会因单量的爆发而引发量变。尤其是保险还涉及到支付和财产,安全性和周密性也是考量的一大标准,看似千篇一律的保险页面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逻辑和预设。我体验了我司现有的几十款CPS商品,总结了它们经常会“犯的错”,并用实打实的数据证明,用户体验是如何促成销售成交的。
开单率的统计方法:
· 保险链接在微信端(我司的主要展业渠道)的点击UV:前端统计
· 开单量:销售部门统计,后期可通过crm后台统计
· 开单率=开单量÷链接点击UV
用我司9-10月份开单量最大的热门重疾险——复星康乐一生B款为例:同样的一款保险商品,用保险公司自己的CPS链接展业,开单率是7%,接入API之后达到了9%;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产品体验和功能的提升,为公司的单个产品增长了30%的利润。当然不排除这期间销售技巧的长进,但是API商品链接相较于传统的CPS链接,在用户体验上的确有非常大的改善。
CPS链接影响下单的几大因素:
1、销售无法替客户预填写投保信息,导致投保过程冗长,抬高了购买门槛;
众所周知,保险——尤其是重疾险,投保所需填写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其中还包括投保人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不易记忆的字段(如图);如果不能一次性填写好,就会导致客户来来回回重复填写,填一遍就需要5分钟,耐心从何而来?
我们的API商品有一个市场上独家的功能——销售代填:销售可以帮客户选择并填写好详情页的保障计划、投保页的投被保人信息,再转发给微信好友,好友点开后的页面即可呈现销售预填写的内容,无需全部从头填,尤其对于不擅长打字的中老年人来说,可以说节省了不少时间精力。
2、链接内容不可控,有一定几率引流到保险公司公众号和其他商品,导致用户注意力分散;
对于第三方经纪公司来说,销售环节的漏斗非常重要,本身就处在信任天秤的弱势端,客户去保险公司买,和在我司买,价格相同,前者更容易取得客户信任,所以我们是非常不鼓励销售去关注保险公司公众号的。但是CPS链接的跳转不可控,或许返回就会跳转到对方的产品列表页,客户极易流失到对方平台。
3、页面跳失严重,比如打开条款就跳转到浏览器;
这是交互上的细节,被很多工程师忽略了。一个保险前前后后最多能有10个可打开的条款/协议,试想,查看PDF协议还得跳转去浏览器,客户还回得来吗?回来之后,当前页面填写的信息还会保存吗?答案显然是否。
4、令人困惑的页面交互;
我司数据表明,保险客户有50%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不擅长使用线上投保,如果操作流程不顺,可能导致倒戈线下投保。
5、运营方案选择过多,没有体现精挑细选的原则;
一份保险,可选的缴费期限可以有一次性交、3年交、5年交、10年交……保障期限可以有终身、10年、20年、30年……保障额度可以有5万、10万、15万……还能选择附加投保人豁免、附加轻症、附加两全……各种各样的方案,用户挑选时眼花缭乱,且不利于企业引导客户,购买使我司利益最大化的保障方案。
6、系统不稳定,保险公司的技术团队水平参差不齐,经常出现页面加载不出、404的情况;
传统保险公司通常都不重视互联网技术,甚至使用的是外包团队,且系统维护的时间难以捉摸,常常会在白天或傍晚这样客户浏览网页最频繁的时间段更新系统,很明显是不利于促成交易的。
7、保险行业对投被保人的各项指标要求很复杂,比如50岁的不能买50万保额、第5类职业不能投保等,诸多的规则,如果客户发现某个字段无法点击,但没有相应的提示,就会产生困惑。
综上,产品的智慧隐藏于细节,更基于对业务场景的理解。第三方平台的能力不应只局限于销售,互联网产品部门同样能对业绩提升有直接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