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类似斗笠状的藤牌和与之相配套的、攻击用的长矛刀。就是那时寿宁家家户户的防卫工具,古时老百姓称使用藤牌大刀的兵种为藤牌军。战场上,藤牌军进攻时,个个顶着藤牌匍匐前进,好像可移动的一堵挡墙;敌人来袭时,则可将藤牌朝外,围成一个圆圈,可挡住外敌正面射来的箭矢或刺来的刀枪。每当敌军射箭耗尽之时,藤牌军便一跃而起呼啸出击,变守为攻。
据《明史·兵志》记载,“明朝嘉庆年间,戚继光带兵抗倭,使用藤牌军屡战屡胜。”明代以来,闽东山乡中持藤牌习武者众多,民间出现不少武艺高手,他们担负着守卫家乡的重任。
寿宁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八至四十一年间(即1559-1562年),寿宁境内外屡有山寇作乱、海寇进犯、倭寇侵扰,外患不断,百姓损失惨重。这个时期,由于水陆交通航道便捷,古镇斜滩发展成为闽东北经济商贸中心之一。到了万历十九年(1591年),时任寿宁县令的江西建昌人戴镗体察实情,上书朝廷,获准在寿宁南部的斜滩境内险要处设置车岭关、绝险关、铁关,号称“三关”(清初增设“平氛关”),连同院洋隘,又称“四隘”,每道关隘墙门上均题刻关名石碑(匾)。
那时候,在斜滩的茶行商号和富豪人家也纷纷雇佣保镖包运货物、看管商铺和守卫庭院,其中不乏有藤牌兵丁。地方史料查证,1656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曾率部在宁德一带抗清复明,为壮大军力,招募了大批来自边区传习藤牌的游兵散勇,加以训练之后,在与清兵作战中,藤牌军发挥了克敌制胜的主力军作用。
后来,郑成功移师北上,而那些不愿北移的周边士兵就分散回家。其中,一部分人乘船逆流而上,来到寿宁重镇斜滩,他们见这里山清水秀、繁荣富庶,便愿意留下弃甲归田、休养生息,或被雇佣为富贵人家长年看宅护院,度过一生。
▍内容来源:明史·兵志地方县志等宁德城市资讯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