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写作里,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诗人沈浩波谈到中国诗人所采用的语言形式时候,有这样的一个分类:
第一、泛口语。(口语偏书面语)
第二、书面语。
第三、纯口语。
那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其实可以发现这三种语言就是不同的人运用到自己作品里面。
很多人在简书上面写作宋词、唐诗等华丽词藻的语言,这就是书面语。
有些人他们大谈自己写作以来的收获或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用非常朴素又现场的语言说出来,这种就是纯口语,往往也能让人点赞祝福。
对于我写作来讲,更倾向于泛口语,因为本身的内在世界,抒情成分常压过理性。
不过对于不同人来讲,表达的喜好和方式确实有差异,没有什么高低之分。
一、对话就是动作的延伸
本文想写的是关于如何在作品里面创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对话。
这里不得不提经典的电影对白了。
我们总会把一些经典电影里的语言放到自己素材小本本里。比如阿甘: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等。
这些经典语言,在丰富作品的时候也拓展了更多的作品外的空间,即和读者结合起来。
对话是什么?对话就是动作的延伸。
所以请记住,每个人写对话的时候要清楚自己笔下的人物是什么样子的,人物的人生有哪些冲突,会怎么解决障碍。
电影主人公在追逐一些东西,有曾经的故事。因此精彩的对话就需要创作者清楚明白你的人物会产生哪些冲突,然后用好对话,把这个张力给尽可能扩大。
二、四种方法塑造精彩的对话
如何塑造精彩的对话呢?有以下四种方法:
第一,避免准确直接的回应。
有人对你说:“我们去上海玩吧。”如果你回答:“好啊,我也想去那。”在平常日常生活中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小说里面就显得太无聊。
所以可以采取回避的方法,“我们去上海吧。”“嗯,你妈昨天给我打电话了……”
你看就是这样一个答非所问的回应,读者就会想他妈为什么要给她打电话?那主人公接下来会怎么回应?
当然了,我们还可以用更激烈的对话来做一个表达,“我是不会和一头猪走的。”
你看对话就是要出人意料,这样故事才精彩。
第二,压缩。
平时对话的时候总会讲比如、嗯等。那在作品里对话的时候就要砍掉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尽可能给凝炼出来。
我记得有个作家谈到日本小说有个区别,就是日本小说特别强调简单。
“举头望月”,日本作家往往不会这么写,他们只会写望月。
所以我们把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废料全都给去掉,尽可能压缩这样才能够增强作品的美感。
第三,家长、成人,孩子。
这里当然是有一个固有概念,就是家长是话题的终结者,充满权威的角色,是一个独裁的暴君。
而成人是理性主义者,情绪稳定的人。孩子是自私天真发脾气,轻信他人的人。
固有这些概念,可以运用到我们自己的场景中。
三个人在对话,那你塑造成三个不一样的角色人物,家长性格的、成人性格的,孩子性格的。
当我们具有这样角色分配后,戏剧的张力就会非常的饱满。
另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地方扮演的也是不同角色,他有可能在家里面扮演的是一个孩子的形象,然后在工作上他是一个家长式的角色,是一个公司的领导。
所以创作者看着不同场景表现了一个人,才更加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另外,读者走心,也更容易把塑造的角色和读者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第四,沉默。
有些创作者犯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以为读者不懂,所以想把什么都解释的太清楚,而实际上有一种很高的艺术手法就是无言。
主人公他问心爱的女孩,我们接下来要去哪里,这个酒真好喝等等。
但是女人什么话都没有说,然后对话进一步深入。男人说我们可以迟一点没事,过段时间我们就能在一起了。
女人望向大海,一句话也没有。
你看这个其实就在说明这个男的是有家室的,然后他找了一个情人,然而却不想放弃现在的这段婚姻关系,而女人的沉默就说明了这一切。
三、训练对话的窍门
最后说一下训练写对话的四种方法:
第一点、训练自己的耳朵。
写自己作品写出来之后,你就要大声朗读你的作品,特别是朗读你的对话,你在读的过程中就仿佛一幕戏真的在发生一样。
其次偷听别人,你可以去公共场合听听别人对话,这种草野的训练也有助于训练对话。
第二点、以人物的口吻写日记。
另外还可以,你是一个记者在采访笔下的人物。
第三点、改写电影对话。
一个电影非常精彩,你也知道它的大概逻辑框架。那就可以不看电影,把这个电影的对白脚本给写出来,然后再和原先对比一下,你看哪一种更好,在哪里有提高进步的空间。
第四点、即兴表演。
这一点方法也是特别有意思,把家里的电视打开,然后关掉声音,模拟电视里人物说话。
特别是电视里会有一些特别夸张的广告,那你就按照广告里面的画面来练习。在不同场景里切换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话的把控能力就能够蹭蹭上去了。
以上讲的就是关于如何在创作中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对话。但是在日常,一定要多积累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