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名称:白露。
太阳直射:北纬3°55′。
物候纬度:北纬30°
观察地点:徽州
气候气温:雨,22~30℃
2018休宁气候气温:17~26℃,时或微雨。
夏的沉闷终于结束了。
呆板的绿依然统治整个大地,但呆滞的热却不再统治全部时间。随时有一阵凉风,随时有一场秋雨,地狱瞬间变成天堂,仿佛一个激灵,灵性重新回到了人间。
白露前后,最明显的物候就是露水。白日渐短,日照偏斜,高温只能在中午前后统治大地,到了黄昏就往往无能为力。而到了夜间,凉意从阴暗中升起,白日高温里蒸腾出来的大量水汽,此刻就在低温中凝结出来,化成晶莹剔透的露珠。
蝉声不再整日喧嚣,它只在太阳底下作着最后的歌唱。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是虫吟,其中最最有名的,当然是蟋蟀。蟋蟀古代又称促织,促织促织,催促纺织,因为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准备寒衣了,而夜的清凉与安宁里,正适合织女们和母亲们纺织、剪裁、缝纫。
但蟋蟀们的歌唱却不是为了陪伴织女们的寂寥,造化安排植物们开花,动物们歌唱和舞蹈,却只是为了促进物种的繁衍生息。是的,你所听到的都是爱情的小夜曲,它们身不由己地歌唱着,只是为了在寒冬来临之前找到爱情,把种子——也就是虫卵——留在世界,而它们中的大多数,将度不过接下来的寒冬。
大地上的植物也是如此。凉意是寒冬遥远的信号,它轻轻一吹,万物悚然变色,各自匆匆忙忙开始了生命对抗寒冷的战备。
植物们依然抓紧最后的时间,把最后的骄阳转化为甜糖。
累累的果实无非是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种子身上,希望它们中的一小部分,能够躲过饥饿的动物,躲过寒冷的冬季,成为明年春季来临时萌芽的接班人。
鸟类和哺乳动物,该趁着食物空前丰盛的时刻,喂饱自己,养肥自己,膘满肉肥才是大自然此刻的流行之美。没有母亲们编织寒衣,那就自己动手,把稀疏的夏衣换成稠密的冬裘。
冷血动物,也就是不能恒温的虫类、蛙类、蛇类,它们侥幸不死的,将准备用漫长的睡眠来熬过冬季,此刻需要做的就是进食进食进食,把植物的甜糖化为自己的脂肪,然后寒冬来临之时,找个洞穴睡下,希望自己醒来时,会有一个温暖且丰盛的春天。
大多数鸟儿能够在大地上迁徙,于是它们抵御寒冬的方法,就是回到遥远的南方——鸟群中的近一半是刚刚在北方出生长大的新鸟,没有到过南方,于是基因里的神秘编码,父辈们的生存经验,此刻就成了远征的指南针和向导。
最北边的鸟儿已经启程,它们中最著名的,就是夏天生活在西伯利亚的大雁。它们飞越草原和荒漠,飞越阴山,来到古中国的第一站,就此被称为“雁门关”。此刻雁门始开,陆陆续续,前前后后,自北而南,大雁们将开始出现在北温带的土地上,每一块水草丰茂、鱼虾繁盛的湿地,都将是它们远征途中暂时安顿的天堂。
这是所有生命的丰盛时刻。
这是古中国的诗人们最高产的灵性季节。
想引用秋天的诗歌,必将遭遇丰盛的贫瘠,因为落选的诗歌里,总有着比引用的诗歌更贴切的句子。
唐诗宋词里,泛滥成灾的就是秋天的诗歌,要找最质朴、最动人的秋诗,还须到更古老的文字中找寻。
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则是太早了。秋很漫长,立秋和处暑,完全站在夏的阴影里,白露才是第一阵秋凉,后面还有秋分,寒露,霜降。“白露为霜”,是一个多月以后才有的风景。
战国时宋玉的《九辩》,也许是所有后来秋诗的伟大起源,可惜太长。
汉朝无名的歌者曾经朴素而动人地唱道: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诗里的孟冬是指一个方位,而不是一个季节。)
而三国时曹丕《杂诗》里的沉郁灵动,完全不输给当时最杰出的诗人曹操和曹植: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如果所有古典的汉诗都已经不能让你动容,那或者是你已经餍足,或者是你已经麻木。
如果这样,那么放下诗歌,把自己放逐到秋天里去,看看在秋夜清凉的感染下,你还是不是拥有北温带人类所共有的兴发感动。
秋日
里尔克
(北岛译 )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