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改革,都要通过课堂来实现。于是在第一天关于芬兰教育的整体介绍之后,这两天,我们走进真切的芬兰的课堂,从幼儿园到小学,通过几个课例,窥一斑而见全豹。
首先分享听到的课例。
学前班案例1:学习字母“m”。
一个学前班大概15人。分成3个小组,一个小组(4人)由老师带着用IPAD玩和m相关的游戏,大概一个小时;另一组(4人)老师带着先完成书上的练习题,然后尝试用小棒和橡皮泥捏出M。第三组的小朋友我们没有看到,但据说是第三个老师带到户外,通过故事学习M。这里顺便说说芬兰幼儿园的大体情况,6、7岁是学前班,一个班大概20多个孩子,三位老师;其余的年龄分类大概是有3至5岁;2至4岁等,一个班大概13个孩子。一般来说每个班是3位老师,但如果班里有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幼儿园为特意为这一个孩子增加一位老师。芬兰的理念是让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一起学习。有一个数据,芬兰有8.5%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但实际上这8.5%中只有15%才会进入真正的特殊教育学校,其余的85%都会在正常学校里完成自己的教育。
学前班案例2:学习数字4 课堂流程:
一、唱数字歌(慢速、快速);
二、用身体来表现“4”;
三、找一找身上的“4”
四、找身边环境中的“4”,可以到隔壁房间,可以看看窗户外面。
五、老师讲故事,学生找出图片中的1、2、3、4的元素,例如四个蚂蚁等;
六、学习4的形状,用小棒摆出“4”;
七、书写4:先跟着老师书空, 然后在投影上写,最后在自己本子上写。
小学三年级案例:音乐融合课。(气候主题)
课堂流程:
一、你们觉得什么叫做“魔法”?
学生:眼睛没有看到,但出现在脑海里的不是真实的事物。
二、听一段音乐,感受出现在你脑海里的“天气”画面。
教室关灯关窗,孩子们躲到桌子下,闭上眼睛想象。
第一次听的时候,有一些孩子发出噪音,不够专注。听完之后,老师引导孩子做反馈:用手势来表示刚才听的效果,是好、还行、不太好?
一个女孩儿说不太好,因为受到了一些噪音的干扰。
老师强调:我们要为每个人的时间负责,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
三、再听一次音乐,强调规则:不要让桌子和椅子发出各种声音,要闭上眼睛,这样更容易让你的脑海产生画面。
四、听完之后你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说仿佛听到丛林里的下雨的声音;有的说听到沙漠里的暴风雨……
五、小组里互相说说自己“听到的天气”。
六、用画画表现出听到的声音的单词。这一部分其实对学生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他们既要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又要通过画画的形式展示这个词语的内涵。我们看到学生用各种艺术的形式来表达,非常之精彩。一个孩子展示的“FLASH”就是闪电形状的;一个孩子的“WISHES”有许多的星星点缀;
七、用乐器演奏出听到的天气。(下课了,所以这一步没有来得及做。)
小学五年级案例:历史融合课
今天这节课的任务是“做一个体现古代文明的游乐场“。例如之前孩子们研究是古罗马,那么他们就要做一个具有古罗马特点的游乐场;古希腊、古中国也是如此;这一节课之前,他们已经进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学习了。
前期学生会从文字、食物,服装,风俗,地理几个方面对自己感兴趣的古代文明进行研究,他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等等对国家和文明进行了解。我们在教室里看到了他们查阅到的有关古罗马、古希腊还有中国的资料贴在墙上,还有许多相关的书籍。
学完之后,他们根据不同的想法分成几个小组合作,用丰富多样的材料创造“游乐场“。有的做斗兽场样的滑梯;有的做许愿池一样的旋转木马……和老师聊天,知道了学生在动手之前,会做很具体的活动计划:打算做什么?怎么做?需要哪些材料等等。老师把学生做的计划展示给我们,她一直强调:这些计划不完美,但都是学生合作完成的。当然,她也谈到了因为学生在校时间很短,所以他们做的速度很慢,这个项目已经做了很久了。
不过,在芬兰不怕慢。
针对这两天看到的课例,有几点深切的感受: 第一、跨学科无处不在。
之前一直有传闻,芬兰已取消学科教学,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们依然有分科,只是他们越来越少纯粹的单科。不管是称之为现象教学还是主题教学,其核心就是跨学科。例如今天听到的音乐课,虽然叫音乐课,但实际上是在“天气”的主题学习下,其中涉及到科学、英语词汇的学习、音乐、艺术等。五年级的课虽名叫历史课,但实际上英文阅读、历史、地理、社会、艺术、手工都融合在一起。甚至,这种跨学科的思想从学前班就开始了。
第二、强调合作而非竞争。
从第一天官员关于教育改革的整体思想到具体课上的细节,无不看出芬兰教育的合作意识。手工课和木工课,先织完毛衣的同学会很自然的教另一个同学如何起针;一个男生会很耐心地教同伴怎么给缝纫机穿针,怎么使用缝纫机;历史课上就更不用说了,几个孩子一起设计方案,一起动手制作游乐场:有的负责粘、有的负责剪、有的负责画,最后集合大家的努力做成一个优秀的作品。 包括我们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整体社会大环境和价值导向其实是强调“发展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也说合作,但实际上我们会更加注重高效、成果和个人的出类拔萃。因为有”竞争“,就会出现所谓的”精英教育“。而芬兰却是反其道而行,芬兰将教育均衡做到极致。于是 他们不用担心走得太慢,他们可以在上午最黄金的一个小时让孩子做木工、在课堂上织毛衣;他们可以让孩子到6岁才开始认识”4“。是的,没有焦虑,就可以从容地按照每个人的节奏来学习。摒弃了对于狭隘的”成功“的追求,他们可以回归到教育最本真的初心。
第三、强调规则——作为社会人应有的素养。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对西方教育有一点误解,认为他们的课堂是各种自由和放飞。其实不然,在他们的课堂上非常注重规则,昨天学前班听课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孩子举手再发言,不能打断别人说话。今天在上音乐课时,有几个孩子太过兴奋,干扰到别人。老师就会提醒他们: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要为大家的时间负责;如果你们两个人坐在一起会影响到身边的人,那么就请分开坐;再例如,老师会说:请做出明智的选择。而在进行这些课堂管理的时候,老师是不害怕耽误时间的。 包括班级文化,我们看到,每个班都有自己的class rule,比如说:你想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要保证自己的安全等等。 芬兰人非常自律,轻易不给别人添麻烦。我想这样的修养是来自于从小的教育吧。
第四、“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我们今天观摩了芬兰学生的纺织课、木工课。在纺织课上,男孩女孩都在织毛衣,缝纫;木工课上,他们做小木凳,他们会使用水平尺、锯子、刻刀、刨子,他们需要测量、组装;家政课上,他们要学会烹饪:做汤、烤饼干、做蛋糕。生活中需要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话听着是贬义,但其实却暗藏着傲气。多少年来,家长们认同的一个观点:书生,可以百无一用,只要你会读书。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中国的教育也慢慢意识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关系。但沉疴难愈,一诺说到,她去北京某中学参观,投资8个亿建造了例如木工课所需的大教室,所有器材也是一应俱全,硬件设施比芬兰的还要好。可是,学生没有时间用,学习语数外理化的时间都不够了,哪有时间来做木工呢?
看芬兰的教育,我们在感叹他山之玉之美时,总会不禁想到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佩服、自叹不如之余,亦无需全盘自我否定。芬兰的教育生态好比是一个花园,他们能开出美丽的花实属正常。可是面对教育生态不尽如人意的我们,却能在芬兰的课堂中产生共鸣,找到相通之处(比如我们一土的教育)。这样仿佛“沙漠之花“的绽放,真的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