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读书会,相对来说比线下读书会更难。因为一方面,线上彼此看不到,你既不知道哪些人在线参与,也无法通过观察来获得参与者的即时反馈。
另一方面,线上读书会的形式,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空间和频率,也就是说,很难通过线上的形式,产生高质量的脑力激荡和实实在在的成果。
但,并不是说线上读书会不能实现思维碰撞和智慧共享,如果组织得好,线上读书会也会给参与者带来惊喜和灵感,甚至让人产生沉浸感、兴奋感和满足感。
作为【促动式读书会】的发起者,跟很多企业合作,通过“促动式读书会”的形式,给他们的用户/客户带来刻骨铭心的体验感之后,企业还希望举办线上的读书会活动,覆盖全国各更多用户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用户的粘性。
这种线上促动式读书会的形式多种多样,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根据用户特性、企业文化、活动频率、组织线上活动的目标等诸多因素,和企业一同协商策划,确保线上读书会的入场率、参与度、满意度。
这里和大家分享最简单的、比较通用的一种形式吧!
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会要求每位参与者在线上“报道”,以问卷的形式让参与者选出/提出有关这次主题的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来参与。
然后,我们会设置一个“共创规则”的环节,让这一场线上读书会的参与者,共创出这场线上读书会的规则,大家一起制订出来的规则,才更容易遵守。
当我提出,大家共同来制订需要遵守的线上读书会规则之后,就会围绕发言顺序、讨论方式、观点确定等几个维度,提出问题,请大家谈谈自己的观点。
这时候大家会畅所欲言。比如,有人提出“不打断别人”,这时就会延伸出好几个问题,要不要设置时间管理?要不要开放包容,畅所欲言?不打断别人万一他跑题了呢。。。。。于是规则就出来了十多条,大家思如泉涌,大有不可收之势。
不同思维的拓展与凝聚,发出的能量可见一斑。于是,活动开始前,思维的火花就撞成了漫天的烟火。
读书会活动开始时,我们会先分享和主题相关的那本书,但分享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因为只分享有关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大概脉络、作者背景等基础信息。
并且会列举一些企业的实际案例,来匹配书中的方法论或者观点。
然后,我们会拿出书中的一个典型故事作为案例,让大家探讨这个案例中的问题如何解决。我的立意是用促动的方式,让参与者通过讨论得出共识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就是书中给出的方法论。
为了达成上述效果,在大家正式开始讨论之前,我会让大家先围绕这个案例,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我们共同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之后,再进行头脑风暴,这样能做到有的放矢。
提问阶段是最考验大家的。参与者依次抛出各种有启发性的提问,大家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可以围绕着一个案例,从不同行业的角度进行思考,并提出有利于拓宽思维的问题。
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每个人提问背后不同的意图,我感受到每个人既希望通过提问来相互启发,又担心自己的提问提得不够好,因此有深思熟虑。所以这个环节,我会尽可能的鼓励大家提出问题。
当有人觉得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不够好时,我会说:每个人的提问都有价值,每个人的提问都是助燃器,说不定后面的某个解决方案就是被你的提问引出来的呢!
然后,我引导参与者自由的选择他们想要探讨的问题,并预设好各个问题的讨论顺序及时间,于是大家就开始进入热烈的讨论环节。
这是一场堪畅淋漓的探索之旅。
在研讨、倾听、交换、融合的探讨过程中,经过大家的博采众长和群策群力,通常最后会形成多种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有些是书里面提到了的,有些是书里面没有提到的。
也就是说,经过这样的智慧共享与融合之后,大家会形成一些超越群体智慧的想法。在这种”案例分析式“的探讨环节中,多元化的想法像流水一样,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流淌。
通过思维与思维的浸润,最终形成了群体智慧的进化。
然后,我再和大家分享一下,书里面对于这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如何解决的,大家的思路就会非常的清晰,也会对比刚才自己想到的解决方案来看,由此产生恍然大悟和醍醐灌顶的感觉。
最后,我会带着大家来复盘整个过程。
在回顾、复盘、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彼此看见、彼此聆听、彼此感受,我们发现了自己的智慧和能量,我们感受到了彼此的信赖与支持。
这个进化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线上每个人的每个动作,都能促成结果的演化,每个人做的一点一滴,都会让奇妙的变化发生,每个人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让群体的灵感迸发。
这是一场群体进化的旅程。未来的组织必须要具备共生的能力,组织进化的方向就是能否与更多的伙伴去共生,而促动的方式,可以促成共生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