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母亲因为对女儿束手无策而找到我。她非常希望从我这里找到救命稻草。很遗憾,告诉她我这里没有,救命稻草就在她自己手中!她虽然很失望,但是表达的很委婉。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位母亲,绝对是“慈母”,因为对于女儿的恶语相向,她居然丝毫没有生气之意,反而是一笑而过。反而向我解释道:其实这个孩子就是担心我出来太长时间了!感觉像是在告诉我:“我的女儿很关心我!”
大家可能很好奇,这位母亲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大部分孩子成绩不好的家长都会遇到的境况:“孩子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班主任批评了!”单看这一句话,大部分人会说:“老师很负责任”“没写完作业,就应该被老师批评,很正常!”我刚听到这句话时,心理想的跟大家一样!只是我的职业素养告诉我:“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仅仅是表面现象!”正如我所料,仔细听完母亲的叙述后,我才发现,如果只看这句话就妄自评论,有点肤浅了!
大概是期末考试的前两周,女儿小乔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了。可是,小乔感觉很不公平:“为什么小A也没有完成作业,老师就单单批评我!”小乔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同学,她把自己的不公平表达给了老师!小乔被老师训斥的更加严厉了:“我只看结果,小A考试成绩提高了,你呢?如果你的成绩提高了,作业也可以不写!”虽然老师没有给小乔争取公平的机会,但是,老师还是把小A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了一番。自此,小乔认为自己得罪了小A,再也不愿意和小A见面了,并与小A 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整天叫嚷着调班、转学,这个班级已经没法待了!虽然在父亲的极力劝说下回到学校,仍然与小A不来往,并认为同学总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直至有一天,一个同学告诉她“同学们都叫她心机婊”,她更加确认了同学背后议论自己的事实!她不再愿意与班里的同学交往,自己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小乔父母花重金给她报了课外辅导班,想让她扬眉吐气,提高成绩!无巧不成书,小A同学也在这个辅导班,小乔之后对她避而不见,坚决不在一个自习室!
这位母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找我的,大家现在还觉得问题很简单吗?
其实,这个问题是学生、家长和教师三方面问题的融合!
小乔是一位成绩不太好、自卑、不自信的学生,但不是那种差到已经自我放弃的学生。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想考好来证明自己的需要,极度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然而,没有完成作业会对自己的形象造成损害,就需要将老师的目光转移,以降低自己形象损毁的程度。这种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会推动她做什么呢?把焦点转移到同样没有完成作业的小A身上!只是,本能驱动并没有让她考虑到这种做法的后果:不仅会损毁自己在老师面前的形象,还会破坏与同学A的关系。于是,在受到老师批评之后,更加促使她相信她会得罪小A,认为小A会记恨她打小报告并不理她。小乔因为害怕、内疚,就采取在学校回避小A、回家哭闹的策略,来缓解心中的不适,博取家长的同情。
写到这里,大家有没有看明白小乔的行为模式:“犯错误——转移注意力——示弱博取同情——家长忽略错误——免受批评或者获得好处”。而这次危机的出现,正是这个行为模式的非常态化造成的。在“未完成作业”这种常态错误下,小乔没有自我反省,而是通过打小报告转移老师的注意力,只是,老师没有按照她的行为模式走“马上批评”,而是采取不当的批评方式批评了她(老师的不当之处稍后再做解释),并破坏了她小心维护的同学关系。在严重偏离惯常行为模式的情况下,她必须采取措施来维护心理平衡。而家长尤其是母亲,肯定会沿着她的行为模式走,于是回家就向父母哭诉,叫嚷调班、转学,这样父母的注意力就会聚焦在“如何让孩子正常上学”上,对于“没有完成作业”这个实质错误已经遗忘。
现在父母仍担心她的人际关系,而对于她的成绩不好,则采取了花重金报辅导班来弥补的措施!这样一来,小乔不但没有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这一实质错误而受批评,反而通过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博得了家长的同情和关注,获得了参加重金辅导班的机会!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在犯错误时都会采取转移注意力逃避惩罚,而家长在不明情况下,则会一味的“关心”,导致孩子在这种行为模式中尝到了甜头,而忽略了“责任担”和“自我反省”!这也是现在很多孩子抗挫折能力差、无社会担当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