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心存恭敬,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感悟】
子游,小孔四十五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孔门十哲”之一。
子游二十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践行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的教诲,重视仁义之根本。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一片祥和,甚为嘉许。孔子去世后,子游授徒讲学,其后学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
子游来请教夫子如何行孝?夫子告诉他敬,尊敬父母。孔子知道子游他也算一个孝子,能养父母,养父母之身,他能做得不错,大概是物质条件方面供养父母都能够供养得很好,可能或许比较少一点敬意。在我们现在社会也有很多这样的人,特别是有经济能力的、有地位,他有能力供养父母,常常拿钱给父母,自自然然生了一种傲慢的心。觉得自己能养父母,了不起了,对父母的敬意就少了。要知道养父母是应该的,即使我们终生养父母来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也都不能报万一。给点钱,供养父母衣食,算得了什么?所以一定要事亲以敬。
一、孝,就是对父母心存恭敬
本篇孔子提纲挈领地指出:一个孝子,对父母一定是心存恭敬的。
孔门十哲中,德行科的闵子骞,从小就是个孝子。他的母亲去世比较早,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对他不好, 常常虐待他,每次吩咐他干重活时,闵子骞都爽快地答应,并问:“母亲,还有什么吩咐?”,然后,尽心尽力地把事情做好。
一年冬天,后母用芦花给他做衣服,而给他的两个弟弟做的是棉衣。芦花做衣服看起来很蓬松,但是不保暖。刚好他父亲带他外出,让他驾马车,因为天气太冷,他冻得发抖,马鞭从手中掉落。父亲看了很生气,衣服已经穿得这么厚了还在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后母。一气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这才知道,原来是后母虐待子骞,所以很生气。回到家里,当下就要把他的后母休掉。
可是子骞却跪下来对自己的父亲说:“父亲,请你不要赶后母走,有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走了,我和两个弟弟都会挨饿受冻的。”
在这种情形之下,闵子骞至诚的孝心丝毫不减,而且还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乐。这一分真诚让他的后母生起惭愧之心。闵子骞这分真诚的孝心转化了家庭的恶缘,致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
可是,我们现在的状况怎么样呢?由于“孝”的教育渐渐流失,加之父母的溺爱。父母的心都在儿女身上,可有些儿女的心是长在石头上的。有个中学生在贴吧里说:“爸妈要是不给我买苹果手机,搞烦了,我就跳楼!让他们伤心一辈子,后悔一辈子!”看着这句话,我真是不寒而栗,孩子竟无情到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要挟父母、报复父母的一种方式,他们不仅不帮助父母做些家务,反而动不动就将父母最宝贵的东西毁灭给父母看,这是一颗多么冷酷的心啊!
二、主动为父母分忧
古代的小孩子,很小就能承担一些家务,为父母分忧,可我们现在的孩子,都十五六了,还是一进门就等着父母伺候我们,不仅自己不给劳累的父母做饭,衣服穿脏了也是丢到一旁,等着父母洗,有的大学生,回家带给父母的就是一大包脏衣服,脏袜子。这样缺乏孝心的孩子,大都是拿着父母的钱,谈情说爱,赶时髦,并没有把心放在“学习”上。当然,有些是家长造成的,只要孩子学习,什么都可以不干。
孔子小的时候也遇到过母亲不让他做事的情况,但他却偷偷出去总是,为母亲分忧;老一辈革命家刘伯承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为了给父亲买口棺材下葬,只好借了40吊钱的高利贷,使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家境又雪上加霜,年仅15岁的刘伯承,听说煤厂用人挑煤,可母亲说什么也不同意。刘伯承最终还是说服了母亲。为了每天多挑几趟煤,多挣些钱,他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晚上一回到家里,磨破了皮的肩膀钻心似的痛,两条就像灌了铅的腿,每走一步都很费劲,腰酸背痛简直难以忍受。他怕母亲看了难过,总是装着一副轻松的样子。读到这里,我们做儿女的,是不是良心应该有所发现!
尽管家里生活比较优越,其实父母还是很辛苦的,我们是不是该主动承担起一份家事,这样我们才能开始长大。起码,记得回家后,多给父母一些笑脸和关心!
学习《论语》可以净心、开灵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力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
学习《论语》,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和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大家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