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对诗词爱不释手,它们或明媚俏丽或意气风发,或哀怨不绝或闲情恣意,万种风情,各有其妙。
读诗词到底读些什么呢?它们和当下生活节奏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文化环境不一样,如此脱节的文字到底于今有何意义呢?
私以为诗词做为东方文化传承中特有的现象,于实,有几项功能不能无视。
第一,它让我们的触觉变得细腻丰富。
诗词文字以极简承载极多,一个个字词因蕴涵丰盈而饱满充盈,具有了生动的张力,用字字珠玑来形容毫不夸张。
在这样浓醴的文字里,如露珠辉映景物一般,包括了许多世物万态。
当下生活,撒眼即过,因各种原因,直奔目标,过程只剩一条寸草不生的大马路,素常日子更是如此,无目的时惟余虚乏。
诗词不一样,它指给你看各种你本来看不到的东西。
“窗前莺并语,帘外燕双飞”,这闲适美好引人无限遐思的情景,能看到的眼睛有几双?心生向往的心灵有几个?
“半溪流水绿,一树落花红”,文字中的画面感呼之即出,花是繁盛的红,树是浓稠的绿,潺潺溪流倒映堤边绿树,花瓣重重随风飘落满地,只有满含对世物的喜欢的心,才有处处即景的眼。
“水寒鱼不跃,林茂鸟频栖”了了几字,冬的萧瑟,夏的繁荣,顷刻现于眼前。
诗词中的花鸟虫鱼,山水雾岚,千姿百态,一点点通过文字呈现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有容有物,有情有趣,有,驱逐了无的虚空乏味,有,让人安心踏实,抚去人心头的浮躁不宁。
诗词呈现的丰富世物,让我们眼前心间出现柳暗花明的坡景。平直的心灵增加了起伏的褶皱,有了和身外环境充分接触的可能。
原本粗枝大叶的知觉器官变得灵致敏锐,眼中有水经常被用来形容看东西能看出门道的人,诗词让亲近它的人渐渐眼中有水。
第二,隔着久久的年代,诗词中的千古幽叹响在耳畔,那是经过沉淀的人性的共鸣。
战争中常会用到一个词:里应外合,里应外合一举拿下。在艺术领域里应外合也是一个最彻底的词。艺术品为外,受者心理历程为里,当艺术品的表达恰好和受者心绪共振,那个时候带给受者的震撼是解,是透彻,是雷霆万钧,是朝闻道夕死可也。有那么一个人,他呼出了你的心,这种里应外合的遇,会彻底改变一个人和环境相处的方式,会解救一个人于深深的泥潭。
马航失联事件后,有个夹缝里的后续报道,写一个热恋中的姑娘,男友在此事件中丧生,姑娘每天茶饭不思,就是想,无尽无着落的想念已去斯人,几乎快要死了。我很想知道后来这姑娘解脱没有,遗憾未见再续报道。
乘着情感的列车全速前进,路突然断了,那强大的惯性是会致人死地的。身在人间,恍若隔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这悽凉,这幽叹,和姑娘的遭遇在千年后重叠,姑娘读到,该知道如此不幸的不是她一人,在很久的时空带,有一批女人,和她有过一样痛不欲生的失离。
杜甫的诗多以沉郁顿挫见长,但他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轻快之极,把人逢喜事精神爽表现得淋漓尽致: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喜极而泣,漫卷诗书,放歌纵酒,有多大多大的欢喜在身体里激越,才有这样的外现。最后句写路线,字里行间的节奏,分明让观者觉得作者载歌载舞的身体就是一艘轻快的小船,在去往家乡的水路上跳一曲欢快的华尔兹。
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从心里勃发出欣喜之时,还是要感谢杜甫,他的笔再现了我们步履轻盈的喜悦,那么贴切,象歌飞扬。
还有纳兰性德的“故园无此声”,诗人的神笔,把身在异乡的异,不适应,思乡,不宁,表现得无声胜有声。当我们身处异地的深夜,耳畔传来的是陌生环境的声音,和作者的心境跨时空而印合。
在诗词里,对喜怒哀乐的渲染沉吟比比皆是,那些情志是古人的抒发幽叹,也是我们当下会遭逢的心情。
人有通性,累积千年,最基本的人性不变,那些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互相映照,看一眼,识出自己。
第三,读古诗词,观古诗词里各种身份的人。人在现在社会里的分类,多是简化的,男,女,老,少,穷,富,官,民,一般人就完了。
去古诗词里看,各种形象丰富极了。
社会规则面前讲究人人平等,自然属性方面,人的天赋质地修养是绝对有高下之分的。
再有,因阶级层次不同,人谋生的手段和社会地位也是绝不相同的,但人生而肉身,在生老病死上又是人人平等的。
来看古诗词里的人,有“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为生的凄苦老人,有“闲骤玉璁游绮陌”的追欢公子,有“闷欹珊枕掩香闺”的倦绣佳人,有“寸阴尺璧惜壮岁韶华”的书生,有“一刻千金爱良宵光景”游子……
古诗词象一粒粒琥珀,用文字把许多典型的古人留在其中,有一毛不拔的杨朱,有自己发明登山鞋的谢灵运,有率性不羁吃蟹喝酒的毕卓,有晋代下棋最好的王恬,有因为邻居怯于问自己借车就直接烧车的阮裕……
古诗词做为东方文化传承的绳索,里面系结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一路读,一路看,由不得会感慨,在几百几千年前,就有这么一群人在这方土地上活蹦乱跳,就有那么一个二货,在那么早的时候就惊跌眼球的举动。
生命是亮光一闪,那些精彩的不精彩的人都斯人已去隐入黑暗,当下,我们拥有的生命之光也会倏忽而过。
读古诗词,看曾经的人,观当下的自己和身边的人,惜命惜缘,惜万物之灵拥有的知与感,尽已之能最大限度体验生命的过程,最充分地拥抱这短短的光亮一瞬,最终的最终,我们也将渐次隐入永久的黑暗。
图/网络
文/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