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很多人觉得生活到处都是烦恼,殊不知这些烦恼大多只是自己造成的。
那么,我们该怎样去解决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呢?
一、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面对一个讨厌学习任何补习班的孩子,父母通常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迫孩子学习,最后往往更造就了孩子反叛的心理。在“学习”这个课题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题。可父母却认为是自己的课题,强加干涉。结果,常常搞到彼此关系都很僵。
古往今来,父母一向觉得干涉自己孩子的成长是自己的责任。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殊不知这样的课题影响的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而非父母的人生。需要直面去承担这个课题带来的责任的是孩子,而非父母。当父母意识到这种情况之时,孩子已失去了自我。
情侣之间往往有些人特别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稍有风吹草动就疑神疑鬼,妄下结论,搞到自己神经兮兮,闹得彼此不开心,时有甚至分手。恋爱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些人因为强加干涉对方的生活,不懂得课题分离,最后痛苦的是自己。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二、不要活在他人的人生中,也不对他人过分期待
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的骄傲和自卑。而人们又经常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
在工作中,我们努力工作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很多时候做着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情,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我们并不自由。只是在按着别人要求的轨迹行走,完全忽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我们随波逐流,渐渐形成一种单一的思考方式,用单一的标准去解决问题,用单一的模式去分析问题,用单一的路径去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相反的,不要对他人存有过分期待。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会先任意虚构一个“对自己来说理想的形象”,然后再像做减法一样地去评价。
例如,父母全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运动样样满分,然后上个好大学,将来进好公司。如果跟这种根本不存在的理想的孩子形象相比,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种种不满。从理想形象的100分中一点一点地扣分。
这种情况下伴随的是无尽的失望,我们应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
三、我们虽不同,但却是平等的
我们每个人虽然是不同的,但却是平等的。
对待残疾人,不要把他们当残疾人,把他们当成与自己相平等的人。于他们而言,就是最好的尊重。对待孩子,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就以“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孩子和大人虽然是不同的两种身份,但却是平等的。如果能做到真正意识上的平等关系,让孩子在有任何自己主张的情况下都能随时随地跟父母反映,而不是畏惧父母,那彼此之间的关系会有很大的发展。
如果能一直以平等的姿态去待自己身边的人,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那彼此的关系都会得到很大的改变。
四、不去索取,尝试付出
在这个极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一味地向他人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想要很多很多的钱,却不努力工作;我们想要拥有一个完美的身材,却懒得动起来;我们想要他人对自己好,却不思考自己能为他人付出什么。
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没有人会围着自己转,能做的是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等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
人际关系都是相互的,你不付出就想得到收获是不可能的。你时常抱怨他人不喜欢自己,时常抱怨自己一无是处,甚至觉得自己活着毫无意义。却从不去思考自己究竟能为别人带去什么?这样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怎样都不快乐。慢慢地,就选择逃避,最后演变成孤僻的一个人。试着去付出,试着去创造自己的价值,你一定能在人际关系中风生水起。
人际关系这一课题并不复杂,很多时候只是自己把问题复杂化,所以总在其中挣扎。很多时候,只要将心比心,问题都迎刃而解。有时,你只要给一个诚挚的微笑,便能把人际关系这一课题经营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