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成长群里,树丰哥@所有人让大家讨论一个话题:如果让你用三个关键词总结过去三个月的自己,你会用哪三个词,为什么?
大家的讨论很热烈,我在上班也只是看了下话题内容就放下手机了,没有参与讨论,也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过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我在自己的心中给自己写了无数个关键词,但同时又无数次推翻,觉得不够贴切。
第一个关键词:学会付费。知识变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为知识付费也逐渐被大家所接受。我真的也是从去年到今年慢慢接受这个观念,并开始付费学习一些系统的课程。原来我虽然爱学习,但是真的是铁公鸡,不太舍得花钱去买一些课程。不过今年初开始尝试的花钱报课程,系统的学习一些课程,而不是零散的听些免费的公开课,虽然消费了,不过学习和吸收的更快、更直接,相对于自己零散学习后再自我系统构建,然后不知所措,最后半途而废,这样的无形成本更高。同时因为要付费,反而能让自己想清楚那门课程是否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不是囤积资料,同时也能督促自己不要浪费金钱,积极学习。
第二个关键词:反思。随着学习和阅读的加深,自己的思维也在一点点的改变,发现很多自己以前都不曾想,或者是逃避想的问题,其实在现在已经变得很重要的了,甚至足可能影响今后的工作、生活。例如自己的优势、能力、未来规划、迁移才干……在现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趋势愈发严重,机械化重复性的工作都有可能被取代,那么到时候自己该如何生存呢?你有哪些本事可以支持自己转换工作?离开体制后还可以做什么?依旧从事老本行的上升通道在那里?都需要哪些能力才可以混得更好呢?未来社会所需的能力自己都有吗?……一系列的问题,问得自己很迷茫,很沮丧,同时也让自己反思。迷茫、沮丧从毕业开始就一直都有,不甘心如此敷衍度日,不甘心过得二十五岁已死,七十五岁才埋的生活,不甘心在小城市里畏畏缩缩的踏不出舒适圈。而这些负能力的存在让自己有动力想要摆脱它们,但同时也让自己一直没有进行反思,让自己梳理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虽然我目前依旧没有得到答案,不过有反思就是有希望,就有可能改变和寻找到答案。
第三个关键词:目标与行动。像昨天看李笑来老师的文章《活在未来》,在有所反思之后,多少都有些结论会出现。且不说以后可能会转行还是如何,起码目前自己的专业如果想要在离开体制后还能有更大的收益的话,那么加强专业的能力,提高专业的知识就是势在必行。而之后为这个目标为之努力、学习、考试、尝试的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未来能活得更好。年度目标、月度目标、周计划,每一个分段的规划都让自己有相对明确的目标,例如CPA备考,阅读,运动,学习日语,手绘练习……这一系列的规划,最后不是靠写下来就结束了,而是分解成了每一天的每一个行动。虽然自己偶尔会有偷懒拖延的情况,但是总体上都在积极的行动。有同学说我是不是都放弃了游玩的时间,放弃了社交的时间,这样好吗,值得吗?我曾经回答说,并没有放弃,如果我想玩,或者大家邀约社交,我可以提前安排挤出时间来。我并没有放弃娱乐的时间,我自己手账本上都记着自己偶尔还会抽空玩个小游戏什么的。如果那学习成长vs娱乐社交,那么放弃部分的娱乐社交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并没有强迫自己如何,我自己在学习成长的时候很开心,很快乐,这难道不也是娱乐社交的最终目的吗?行动,让自己坚实的走每一步;而目标让自己走得每一步都不会太偏离轨道。
这三个关键词可以也曾数次在心里被推翻过,但是最好输出的时候,依旧写下它们。因为他们是目前我觉得最贴合自己过去三个月的所思所想所做。我觉得这个话题特别好,让我自己又重新回顾了前三个月。每个月的总结像是一个个体,而三个月再回首的整理,让自己把之前又串联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完整的成长轨迹。再对比年度计划,总有偏差但核心依旧,终归走在成长的前进路上,又进行了一下下自我肯定,这后面要走的路变得更有信心了。总有风雨和迷雾,但如此走下去,谁说不会拨开云雨得见太阳和彩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