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看完《钟鼓楼》这本书,并不是因为它难读,而是时间一直没安排过来,而且它是我看了就不想放下的书。
记得十月初我到广州见S时还跟她推荐了这本书,我喜欢那种生活的气息。而且书围绕了一场十二小时的婚礼展开,描写住在北京鼓楼旁一个四合院里几户人家的日子变化。十二小时的故事写成一本书腻害了有没有?
让我平衡的是那个年代,解放前期,在北京城里的人们并不富裕,甚至并不安逸,反之他们生活拘谨,心里满是酸楚。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吧,不过他是否身居高位,是否以后万贯家财,都有过难熬的时刻。而我内心拼命的期待,千万不要放弃啊,等到房子征收了日子就好过了。我似乎不那么嫉妒了。
书的深入,一家一家人的了解,终于看到了关于拆迁的文字,我不想他们被分开了,如今这般隔着一面墙,不知对面人为何物的日子并不让人期待,反之,那些有争吵、有痛痒、有关照的邻居才令人不舍。
故事并不完整,没有结束,留下开放式的结局,才显得不那么现实,谁知道面临拆迁时大家又会露出什么样子呢?有些人性不应该去探讨。
文章有用笔墨去描写四合院的结构样式,只是我这脑袋瓜子没有方向感,完全记不住也分不清东南西北,看得晕乎乎的于是便放弃了那个章节。
我个人对一农村女孩到四合院去找与其定了娃娃亲的那一家的过程特别有感慨。
与女孩定了娃娃亲的男孩并不知自己有婚姻在身,说来其实男方父母都已没将这事放在心上。女孩只是到北京来转转,如果能跟男孩成为夫妻也是求之不得,无奈男孩是高知识分子,出过国留过学,主攻英语翻译,还有一个女友与他文化程度一致。
三人坐着聊天是女孩这也不知,那也不知,男孩一个一个跟她解释,说着说着女孩便暴怒,知道这些有什么了不起的。
其实女孩心里还有点看不起男孩他们家,住着这么小的房子,家里一堆书,书又不能当饭吃。
是无知啊,差距啊,自卑又自负啊。
我似乎对这种感觉非常能够感同身受,小时候经常跟小姨他们到城里玩,那时候太小很多事情都不懂。长大点后虽然已经跟自己打了预防针,去接受那些没见过的新鲜事物。可是对方但凡流露出小小的傲慢或者不屑,自己的自尊心就像发了疯一样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护自己。
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我们总是想证明自己比他强。不管是用那么幼稚的方法,而真正强大的人,却并不会去刻意的证明。很多东西没有的时候迫切的想要,得到了之后就不会反复去强调了,反而是那些强调的人往往是因为害怕被低看一眼。
突然感觉像一只被惹火了小狗,只有你顺着来,轻轻的摸摸ta,怒火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