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的人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时间。
工作事业可以过几年再仔细计划。
感情伴侣可以过几年再认真寻找。
身体健康可以等有问题再看病吃药。
我有一个26岁的朋友,她几乎每天都加班到深夜。晚饭基本上是宵夜,早饭因为起床太晚根本来不及吃。忙到焦头烂额的档口就来一杯奶茶解解乏,有时候,不止一杯。
她最喜欢的是周五的晚上。哪怕依然被临时拉起的会议拖到11点才离开办公室,她还是忍不住要庆祝一下这难得的休息。
庆祝的方式是——刷手机到周六的早上太阳升起。用她的话说,报复性地熬夜之后再报复性地睡觉。从天黑刷到白亮,再从白亮睡到天黑。
我很想告诉她,20岁时候的无所谓,都会在将来产生连锁反应。
根据2/8定律,假设你能活到80岁,那么成年人生的60年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就只有12年。
这12年,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步入职场的前12年。也就是20多岁到30岁出头的那些年。而决定了你人生方向的,是那些上班之外的时间。
是下班和周末的时间。
它像是一块木头,你漫无目的的左削右刨,等到你决定要做一根门柱的时候,可能只剩下一根筷子的料了。
有阵子流行一句话叫:30s is the new 20s。
说这话的人和公司多半都打着“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迟”的旗号兜售即开即用、即用即丢的“焦虑付费”产品。让那些混沌着过了20多岁的中年人能够抓住三、四十岁的尾巴服用一副安慰剂,好像买了几块、几十块的“知识”就能弥补自己荒废掉的人生。
当然,想要做出改变几岁都不迟。
你可以30岁转行、也可以40岁学编程、50岁60岁再学英语也不是不行。
可是,这些人都不是刷着手机打着游戏度过20多岁的啊。
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说:想要做成重要的事,你需要有计划,还有不太够用的时间。
30岁以后的机遇和改变,来自于20岁的计划和付出。如果有人跟20多岁的你说,不用急,你有的是时间,你猜会发生什么?
什么都不会发生。
拿走了对于未来的期望和紧迫感,你什么也不会做。
我有一个比利时朋友玛丽昂,她今年52岁。47岁那年,她得到了一份理想工作:一周工作4天、每年有40天休假、公司付工资让她写自己喜欢的儿童剧本、制作出来的儿童节目卖掉后还会收到版税分成。
在这之前,她10年都没有出来工作。
你可能会说,看吧,人到中年才开始事业高峰不也有例子嘛。
那我来补全她前面近30年的经历吧。
大学毕业以后,玛丽昂在动画制作公司工作了十多年。等到怀孕生完孩子之后,她觉得自己好像对于动画制作懂的还不够多,于是在30多岁的时候重新回到大学修读电影,5年之后毕业之际开始创作儿童剧本。
之后的10年,她不停地写剧本,投稿、参加征文比赛,靠各种零散的写作收入来补贴生活开销。到儿子终于上了大学,她决定重出江湖走进职场时,并没有因为年龄被拦在门外。
她一直在持续地写剧本。写好的剧本。这是她十年来积累的“身份资本”。等到需要兑现时,她有足够的资本来证明自己,推动自己走进下一个阶段。
身份资本,就是你经年累月存在自己人生账户里的能力货币。只有当你持续不断地存进去,才有可能在需要的时候兑现出来。
Emma生活在纽约,她说自己想要在文化艺术行业工作,但是她还没决定要如何开始,所以,她暂时在餐厅里打工。她跟脾气很坏的男朋友同居在一间20平的小公寓里,虽然关系并不好但她还是留在这里,因为两个人一起住比较便宜。
有天,她在医院看急症的时候望着表格上“发生医疗事故时的紧急联络人”这一栏,突如其来的大哭。她告诉心理咨询师Meg,那一刻,她感到无助:我连谁可以当我的紧急联络人都不知道。
Emma觉得自己没有未来。她跟父母的关系不好,她把身边一起逛街喝酒的年轻姐妹当做自己最亲近的人。Meg说,20多岁的时候,我们总是围绕着同龄的朋友们,觉得有他们在的地方才是自己应该生活的地方。
然而,因为相似的年龄背景、经验和思维方式让一群同样年轻的人们总在一个小圈圈里来回打转。有时候,能够帮助你的反而是那些并不熟悉的弱关系。
也许是你服务过的一个客人。
也许是兴趣俱乐部里的一个成员。
也许是你隔壁邻居的上司。
只有当你打开触角,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去搜索可能之人的时候,才会发现—身边某个朋友的朋友就是推你向前一大步的贵人。
Emma也迈出了一步。她打听到大学室友的表哥在费城的一间美术馆工作,于是经他介绍去做了实习生。也因为这个机会,她搬离纽约去费城,离开了那个脾气很臭的男朋友。
这届年轻人的焦虑不像80后一样聚焦在精品学区房和高档四驱车上。他们既不着急结婚也没有觉得有义务替国家生儿育女提高劳动人口数量。
他们即将到来的“中年危机”是意识到自己没有跟自己欣赏的人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如果你现在也20多岁,或者你也有20多岁的朋友,那么请告诉他们:无论你想做什么,请现在就开始。
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和时间。
开始往能力账户里存入身份资本。
开始发现和认识能够帮助你的弱联系。
真希望我20多岁的时候,有人跟我说过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