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有个故事,冉求向子贡打听,咱老师在卫国住了这么长时间,是不是准备在卫国谋个官职来推行他那一套政治理论。子贡说,这个我不知道,我去问问老师。
于是子贡推门进来,向老师孔子询问。简单的一段师徒对话,里面有很深的做人智慧学问。
子贡问老师:伯夷叔齐是什么人?你看,冉求的问题是想知道孔子是否有意在卫国谋求官职,但子贡却没有拿这个问题直接向老师发问,而是以讨教学问的语气和方式,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呢?
伯夷叔齐是商朝时鲁国附近一个小诸侯国,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老国君去世前,将君主之位传给第三个儿子叔齐。老国君去世之后,叔齐对大哥伯夷说,按照国家礼制,这个国君位置应该是长子继承,你是大哥,这个国君之位应该由你来做。我是三弟,继承国君有违国家礼制。伯夷说那哪儿行呀,我若做了国君,岂不是违背了先王父命?
两个兄弟陷入了两难选择:如果老三做国君,违背了国家礼制;如果让位给老大,又违背了父亲的命令。怎么办?两个兄弟一商量,算啦,咱俩都被当了,干脆把国君位置让给老二,咱俩手拉手去海边隐居得了。
于是这哥俩真的就把国君之位让给老二,跑到海滨隐居了。
后来哥俩听说商朝的一个诸侯国,叫做周国的,远在陕西,那里国君特别善待老年人,说明国君慈爱宽厚呀,于是想到周国去投奔,没想到走到半路,听说周国的周武王要带兵讨伐商纣王。哥俩就拦住周武王,说我们也知道商纣王昏庸无道,我们哥俩不愿辅佐他,所以才舍弃诸侯国君的位置不做跑到海滨隐居。你作为诸侯国君,讨伐天子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怎么能这么做呢?
周武王不听劝,把哥俩绑在树上,带兵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哥俩痛哭流涕呀,跑到陕西的首阳山隐居,并发誓生是商朝人,死是商朝鬼,活着也不吃周朝的粮食,不做周朝的官。靠在山上采集蘑菇为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这就是伯夷叔齐的故事。老师回答完,子贡又问,他们这么悲惨的结局,难道心里没有抱怨吗?孔子说,这是他们自己追求的信仰,追求的目标,既然选择了这种信仰和目标,就要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坦然接受一切结局,这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呢?
讲这个故事,对我又有什么意义?
我做国学讲师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为了弘扬老祖宗的智慧学问,就是为了用知识去教导人引导人,为人服务,既然你选择了这条道路,那么教导人就是你的信仰,就是你的职责。没人逼你,信仰和道路都是你自己选择的,就应该坦然去面对一切,或者好的或者坏的,或者打击或者诽谤,或者孤独或者迷茫,或者鲜花或者掌声,又什么可抱怨的呢?
国人当下,最多的就是抱怨,整个社会弥漫着抱怨之气。但是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唯有直面现实,踏实作为。
好比两个男女结婚,婚后互相抱怨对方。你抱怨什么?结婚前,选择你所爱的,结婚后,爱你所选择的。你要的自由婚姻,没有任何外力胁迫或者干涉,那么你要做好接受你所选择的一切后果。抱怨就是无能,因为缺乏知识和智慧解决命运中必然出现的矛盾。人活着,就是一个不断制造矛盾并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矛盾的存在是永恒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增强解决矛盾的能力。
与华英书苑的陈莹经理喝茶时,我说,国学热,当下很多人热衷于做讲师,而我热衷于做一个学生,向实践学习,向前人学习,运用国学知识去为他解决矛盾,人创造利益,创造价值。
这就是我的信仰,我的选择,我所要面对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