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中有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经书所讲的内容都有所不同,大多是记录佛祖与其弟子谈话的内容,极类《论语》,近来读了一本南怀瑾先生著述的《金刚经说什么》,感觉对佛教的一些中心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金刚经》是佛祖与其弟子须菩提的谈话记录,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金刚经》多数都是由南北朝时期的大师鸠摩罗什翻译的,也有玄奘翻译的版本,但是通常以鸠摩罗什版本为准,其实《金刚经》到底是说什么的,我想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要深入的理解尚有一定的难度,好在有南师的解释,这样我们读起来可能会容易一些。
读完南师著述的这本书,其实我觉得金刚经一直是在谈一个问题,那就是空,但佛祖需要我们领会到的不是空,当然也不是不空,而是连空都没有的境界,写到这里,大家可能都会觉得有点奇怪,到底佛祖在说什么?我们平常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其实要说的是我们平常看到的万事万物都只是虚幻的,是转瞬即逝的,世上的所有东西到最后都要归于空,许多佛教徒都认为修炼其实就是求空,但是南师在书中明确讲到如果是这样修炼的话,那么是永远都不能成佛的,甚至连成罗汉都成不了(大乘佛教认为修炼是先成罗汉再成佛)。而书中重点提到的一点就是善护念,何谓善护念,其实按中文解释就是无著相布施。
书中经常有提到打坐修炼时和学佛的时候千万不要著相,何谓相?其实相就世间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东西,佛教中的相是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分别指自己、别人、众人、和寿命,人平时活着,就是因为太过著于这些相,所以会生出贪嗔痴慢疑,人的各种恶念也由此而来,因此不要太过刻意去注重这些相,只有不著这些相,才可以得道,《金刚经》也讲到修炼时讲求“住”,但是又不能刻意的求“住”,刻意求“住”的话那其实已经是不“住”了,“住”是求空的一种方法,只有“住”了,才有可能得到空,但是刻意的去求空,那是万万不能的。
何谓布施,其实很简单,就是用自己有的东西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另一个理解又刻意理解为向佛供奉,《金刚经》中常提到以恒河沙数布施,这样的布施其实已经是非常大的布施,试想用多如恒河沙子的宝物去布施,这样的功德是多么的海量,但是在佛教理论中这样的布施也只是功德而已,比功德还大的是福德,要真正有福德,布施就不应该仅限于财富宝物,还应有心与善行。
如何才能善护念?其实就是要无所住,如何无所住?就是要不生法相,所有的法相其实都是法身的现象,只有不注重外在的法相,才可以真正的善护念。
《金刚经》里头讲到的佛祖弟子须菩提,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善于谈空著称,所谓的善于谈空,应该是指他对空的理解是比较透彻的吧,通篇经书,其实佛祖师徒两人都是对空进行谈论,而且由空又引申出许多佛教中智慧,姑勿论读完南师的解释后对佛教有多深刻的体会,单以书中蕴藏的知识量就已经足够我去消化了,例如阿褥多罗三谬三菩提、般若、涅槃等等,都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其实都是佛教中常用的词语,这对于以后佛教文化的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
虽然本人并不信佛,但是非常同意佛教提倡的诸恶莫作、常为善等言论,佛教其实是导人向善的,不要以为信佛教就是迷信,迷信其实也是著相的表现,是有所求,只有无所求、不著相才可以理解佛教理论中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