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才发现我们向外界吸收了不少知识,看了不少书,听了不少讲座,上了不少课,然后最后真正学到的东西并没有设想的那么多,真正得到的也是少得可惜。说白了很多东西我们虽然学了,书也买了,但还是别人的书,并没有融会贯通。读的是死书,日积月累我们都成为书呆子了,没有独立的思考,接收太多的外界知识所而在做选择的时候比以前更加迷茫,更是不加识别的到处去补充无用的知识。如何解决这个困境呢,前不久学到一种非常好的方法,那就是输出倒逼输入,用写作、演讲或者当老师讲知识点的方式去准备素材,进行读书。另外要注意除了必要时候看书中描写的细节用于丰富内容外,其它时候尽量少的翻书,把自己看后的总结提练出来,对于判断自己是否有了大致的了解,可以仔细的边看目录,一边进行思考,这里强调下除非是小说类文体,没有概括性的目录的工具书籍都是耍流氓。在古典的《超级个体》一书中讲到人吸收知识的效率,就此我们可以知道:
1、一味的输入是不够的
2、读书适当的笔记很重要,所以这是我喜欢实体书,可以边看边做笔记,写总结,成为输出的重要材料
3、以分享的精神去讨论学习就好比你拿出一杯水给别人的时候你已经有了一桶水。
为了达到更好的输出效果,你会迫使自己准备和参考相关的知识点,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因为主动学习的效果往往是吸收知识最高的。在你向外输出的过程中,不妨把输出的内容发布到外面去与别人交流,通过讨论和交流更能够加深你对自己原来掌握知识的理解。另外不断的优化自己已经输出的内容,不要去追求完美,要求自己一定要达到某个层次,当你在写的过程中也是知识不断提练的过程。
功利读书:
书上有路勤为径,但是世界上的书太多,你穷尽一生也看不完,另外我们知道很多书是三四手的书籍,食则无味,弃之可惜。所以与其浪费一生什么都想去知道,不如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上,行业相关的书籍上读得更好。功利性的读书往往让你明白提到阅读效率的重要性入快速定位自己需要知识的能力。世界上经典的书是极少的,那么看书就只看这些极少数的书是非常有用的。一方面保证自己站在知识的源头,获得一手知识,提高阅读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节约时间,得到准确的信息。
功利读书是有方法的:
比如:
读目录详尽的好书,在粗略看完后回头看目录觉得哪些知识点掌握的还不够
不要每次从第一页看起,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开始阅读
用结构性读书法,了解书籍的结构层次,哪些是作者作为补充的,快速定位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带问题目的的读书,作者人怎么样?写作背景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目前进行的怎么样了,自己想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什么?这些都是自己要了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