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加班到八点出公司看到的烤冷面摊儿可以称得上惊鸿一瞥,我思考了三秒钟,果断奔向了地铁口。
三秒钟里,我考虑了摊烤冷面需要的时间,吃烤冷面需要的时间,和与下了地铁后需要坐的公交车擦肩而过的几率。
烤冷面摊上的灯光很亮,我却背对着它越走越远。接下来的两天,都没有看见它。
上次失去一个摊子的时候,是在去年,只吃了一次就没遇到过的手抓饼。那家手抓饼的酱料调得很好,虽然饼都是现成的,但那煎得没有完全熟掉的鸡蛋和煸得微干、边缘稍焦的培根,加上浓郁咸香的海鲜汁和甜腻的沙拉酱,真的很配。那是我第一次遇到它,也是最后一次。
烤冷面其实是比手抓饼难遇到的,因为手抓饼常常是有连锁加盟的摊子的,摊子上竖着的牌子左上角会有品牌的名字,牌子上的画面也都一样,远远看见一个摊子上面是中黄色的牌子配着紫色的字,基本就是手抓饼无疑了。但烤冷面就不一样了,大部分的烤冷面都是自己做的牌子,没有连锁加盟店的烤冷面,牌子几乎都是纯色的,没有图案,上书五个大字“东北烤冷面”,有的会在左上角写个“张哥”“老李”“于大爷”之类的算是牌子,但大多数打的都是“正宗”两个字。也有别出心裁的,写个“黑龙江烤冷面”“沈阳烤冷面”“大连烤冷面”,这种摊子你跟摊主一说话便能从口音辨出真伪。
不是所有的烤冷面都是好吃的,跟酱汁有很大的关系,我对烤冷面的要求可能比较高,有时候兴冲冲地买了,一吃,不是那个味道,就一口都不想吃了,还怪人家没有职业精神。当然,好不好吃,每个人的味觉结构都不同,没有什么绝对权威,只是我经常对某种食物的味道过于执着。
比如所有的面条,我独爱朝鲜冷面。其他的面条,我几乎从看见它的一瞬间,就失去了食欲。而热爱冷面的我,只喜欢吃一家店的冷面,别说是西安了,就连凤城也不见得所有的冷面我都喜欢。我试过很多次其他家的冷面,那个汤的奇妙精髓似乎他们都不能深刻体会,所以都不好吃。于是渐渐地我连试都不试了,后来回老家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使回去也没机会去吃那家冷面,我索性两年都不吃了。
同样令我执着的是重庆酸辣粉,这种在重庆随处可见的小吃,在其他城市的小吃店里也经常见到,我被重庆的一家馆子迷住后,回到西安到处找好吃的酸辣粉,都没有当初的那个味道。很多餐馆对酸辣粉都有误解,经常从字面上去揣摩它的味道,放很多醋,放很多辣椒油,放一些没有韧性的粉丝,就算做好了。确实,吃着很酸,很辣,但重庆酸辣粉根本就不是一种单纯的“酸+辣”的食物,它的整个味道是很立体的,应该是辣中有酸,酸中有辣,酸辣中又有着香,吃到嘴里感觉是酸味藏在辣味中,辣味又裹在香味里。而粉丝的质地也是要有讲究的,需要弹性很足,不能绵软,但要容易咬断,要透明中稍微带点褐色,跟汤浸在一起要有光泽度,要比普通的素粉细一丢丢,但不能细到快要断掉。
以前我一直自认为是不挑食的人,因为我葱花香菜大蒜生姜什么都吃,但写到这里我审视了一下自己,我可能不仅挑食,还很严重。
经常有人会说我瘦是因为我食量太小了,其实可能是我太挑食了,看什么都没有食欲。我也有不挑食的时候,看什么都想吃,吃什么都吃不饱,体重一度跃到一百三,但是后来我在重庆吃饱喝足了以后,开始“过尽千帆皆不是”了,啥都看不上眼了,很多吃的从端到我面前就被我判了死刑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我曾经打算自己研究烤冷面,但是当我把烤冷面买回来后发现我们家的煎锅太小了,而且放了油以后跟街边的加热模式不一样,变成了炸冷面了。我曾经想买一块铁板架在炉子上,后来觉得太夸张了,于是作罢。
我本来想看从烤冷面能延伸出什么其他方面的思维,发现讲来讲去,真的在讲烤冷面,如果硬要算,还有手抓饼,冷面,酸辣粉。真是绕不过“吃”这道坎儿,我以前纳闷梁实秋为什么连烙饼都能写篇文章,现在,突然有点儿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