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大考临近之时,媒体经常会在这个时段曝出因考试失利而做出极端选择的同学的各种案例,在这些出问题的同学中,我比较关注的是这样一个群体: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些同学平时在学业上极其优秀,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其他同学所膜拜的榜样,是亲戚朋友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集各种光环于一身,已然是未来的人生赢家。可偏偏是这样的“学霸”,在考试失利后往往却做出最极端的事情。我刚进大学的时候也目睹过这样的情况,某一天早上醒来,发现楼下已经被拉起了警戒线,警戒线内是一滩已经干涸了的血迹:楼下寝室一哥们跳楼自杀了。据说自杀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挂了一科高数,而这位同学是以极其优秀的成绩考进大学的,一向优秀的他因为一次不及格就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出现这样的事情时,周围的第一反应绝大多数都是诧异的,家长想不通,亲戚想不通,老师和同学也想不通,为什么这样一个平时看起来活泼开朗,成绩又极其优秀的同学仅仅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们得到的答案往往会很笼统:该同学心理素质不佳,不会调整心态。说得一点不错,但却没有一点启发,而且我会觉得有些不公平:仿佛这一句归纳就把所有问题都归咎在了该同学身上,但这是全部的真相吗?
自体心理学中有个核心概念叫镜映,镜映需要是指一个人试图得到另一个人的肯定的需要或欲望,这种需要可以通过语言或是行为上恰到好处的回应而获得。
镜映程度可举以下例子加以说明。比如面对一个在拼图游戏中因为无法完成拼图而变得焦虑和烦躁的小孩,第一类父母会因为孩子不能完成在她看来很简单的拼图游戏觉得受挫而变得更加暴躁易怒,孩子会因此回应大哭,并且不再愿意玩拼图游戏,因为继续下去有很大的可能会面对母亲的焦虑,而且很有可能因为母亲的焦虑而强行压抑自己在游戏中产生的挫败感而变得唯唯诺诺,不敢表达自己负面的情绪,直到某天情绪崩溃决堤;第二类父母会采用直接代小孩解决问题的方式,直接将拼图摆放正确,以为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孩子就不会焦虑了,然而,孩子也会因为母亲这种回应感到挫败,因为他因此丧失了再次尝试的机会,好奇心和探索的热情被浇灭,试错机会被剥夺的他将会坚守自己脑中“绝对的正确”,从而关闭了自己其他的可能性;第三类父母,感受到了孩子的烦躁与不安,并在情绪上给予安抚,但没有直接相助,而是专注地观察了一段时间,然后建议孩子换一种视角再试试。孩子在得到关注的同时,自己将拼图完成。我们可以说第三类父母,真诚恰当地回应满足了孩子的镜映需要,从这次经验中,孩子获得了成就感和自尊心,且毫无疑问体验到了爱与被接纳,能在一个安全宽容的环境中进行探索,也不害怕犯错。这个时候,这个孩子真正被“看见”了。人的心理健康成长需要足够好的镜映,意味着第三类回应理应占有足够多的比例,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前两类回应占了大多数。
镜映是构成核心自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足够好的镜映是形成自我完整感的必要条件,没有自我完整感,我们会觉得虚弱,内心会觉得空洞,会没有自我价值感,甚至会觉得生命缺乏意义。然而,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中,对于上述的那些同学来说,他们得到的接纳,往往是有条件的。问题的起源在于小时候,当表现优秀时,还是小孩的他们,会获得父母夸奖,甚至会成为父母炫耀的资本;但是,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焦虑,还是小孩的他们在这个时候不仅得不到温暖的抱持,反而还要优先替父母着想,处理父母的焦虑。这时候,他们会发现,这种反差对他们来说太可怕,太难以接受,会感觉没有被理解和接纳,但没有一个孩子会放弃被接纳和理解的渴望。好在,他们还有好的成绩或者其他可以让父母高兴的长处。这时候,他们在恐惧中就会形成这样的认知:只有我表现好,我才能获得接纳,否则我就是虚弱的,是无价值的。他们慢慢地会不再敢展现出自己的错误和脆弱,会用自己的好的表现形成一层外壳保护自己,他们的自我价值同时也就开始完全和自己的表现绑定在一起。此时,悲剧的种子就已经种下。
追求卓越也会成瘾,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虚弱,这些同学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得优秀,而这些优秀的表现往往是为其他人奉献的,不是真正为了自己。因此,他们从中得到的快感会逐渐递减,当快感消失,强大空洞感和无价值感会袭来,他们也许会感到自我的崩解,这种感觉对他们来说,也许和死亡无异。为了逃避这样的感觉,他们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追求卓越:不仅成绩要好,体育也要好,还要有各项才能,不是真心的喜欢,只为了苦苦支撑那已被架空的价值感,但这种支撑是有极限的,精神和身体都有自己的极限,长此以往,他们可能因为身体被掏空而衰竭,也可能因为某一次失败而精神崩解。拿吸食毒品做比喻,小剂量吸食已无法消除空虚感,只能加大再加大吸食的剂量,这样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剂量大到一定程度,超出人体可承受的界限——卒;另一种就是毒品的来源中断了,身体也会因此而崩解,如不采取紧急措施——卒。
上述的毒品比喻在现实生活中均有反映,有些过劳死的精英也许属于前者,而第二种情况,常常会发生在某次考试失利的学生身上。所以,请不要以“心理素质差,不会调适心态”这样的话作为搪塞的理由来掩饰养育者的失职,心理问题绝大多数不会只是单方面的问题。易碎的自我撑不起飘渺的卓越,被看到,被理解才是真正的修复,希望我们能对自己有更多的觉察,让我们能真正看见他人,也能真正被他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