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认为社群是下个互联网的风口,这时候我们更应该冷静的想一想社群到底是什么?在实际运营过程又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是否抓住了社群运营的本质?以下是笔者在实操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
![Uploading pexels-photo-261579_627964.jpeg . . .]
不要把社群运营当作客服
在社群运营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跟用户打交道,所以很容易将自己的工作定性为客服,更多的时候充当解决问题的角色。诚然,这样会有很好的用户体验,便于提升品牌美誉度,但其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其一:定位不清晰,忽略的社群运营的真实目的;其二:对用户认知造成干扰,长久下去用户只会在需要帮助的情况下想到你,其他时间是拒绝接收你的信息传递的;其三:自我质疑,对自己的工作价值产生怀疑。
因此,在社群运营中首先要有清晰的定位,想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第二、运营思路的梳理,明确每个运营策略的目的是什么?在策略实施过程中用户可以获得什么?我们需要获得什么?
没有利益诉求的需求都是伪需求
提高用户需求,我们第一时间想到应该都是用户调研,但操中我们更多是只“调”不“研”。何谓只“调”不“研”呢?其实就是我们被用户骗了或者被自己骗了。因为用户提出的诉求点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或者用户无法表述清楚其真实需求,更甚者是用户的一些隐性需求连他自己都没能想明白。所以对于调查结果不能想当然,科学分析才是重中之重。
还有一种情况是忽略利益诉求点。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利益诉求的商业逻辑是不成立的,运营者有时候会想当然认为自己再做公益活动,而忽略了公益只是一种手段,或者说公益活动本身也会有利益诉求。对于用户来说,最有黏性的手段一定是能实现其某种利益诉求的。就拿学习分享活动来说,单靠优质是无法长久保证用户忠诚度的,还需要解决用户的职场技能需求,专业能力提升需求,人脉积累需求等。
免费还是付费?这是个问题
免费还是付费实际上不是“钱”的问题,而是门槛设置问题。正如法律规定: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一个有效的策划也应该是收获与付出相匹配的。为什么要设置门槛呢?一、无门槛的活动所能占用到的注意力实在是太有限了,用户抱着想起来就参加,想不起来就放弃的心态是对活动结果的最大伤害,而这样的活动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既不能加深用户认知,又无法高效获取流量。二、门槛的设置可以促使用户更慎重的做决定,持续提升认知度,进而提高信息推送的触达率。
社群运营的真谛——规则的制定者与利用者
个人理解的社群运营本质应该是:规则的制定者与利用者。
在运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点是用户分层与筛选,并且尽可能的分析用户行为。这些都是做策划时的重点参考,要学会利用这些数据有针对性的制定规则,如果还能有点创意就更好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有的放矢,简言之,就是你希望哪些用户参加活动哪些就能来,你希望用户提供哪些信息,用户就能有效提供,当然这些都是理想状态的。所以说,个人认为,平时工作中应该有意识的去利用规则,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规则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