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 街
家里头该准备的都准备妥当了,剩下的就是要到集市上去花钱的事了。一般在除夕前两天,农人们要到街镇上去采购一番,谓之“办年货”。
这街镇在东南几里地处,乃三县交界之重镇,水陆交通之枢要。其间商铺林立,货品堆积如山。一到年关,街上人流如潮,甚是繁华,素有“小上海”之称。尤其是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十里八乡,男男女女,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都往这街镇奔来,常常把这狭长的徽派老街挤了个水泄不通。
上街的目的和心态,各有不同。
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和女人,脑子里满是那已经想了好几遍的购物清单:饭碗还需几个,酒盅还缺几只,木耳香菇这些干货还需几何,家人衣物还缺几件等等。女人每到一店就问价,她们更懂得货问三家货比三家的道理。男人没问几家就不耐烦,嫌女人慢,逛了半天还没有买回几样物品。女人就骂男人是催命鬼,男人被骂了,往往只得捺着性子跟在后面慢慢地走。一般会先采购一些过年急需用品:大到床单被罩、锅碗瓢盆,中到鞭炮花炮、时蔬糕点,小到针头线脑、毛巾手帕,最后是衣物。经济宽裕的人家,新年新气象,大人小孩全一身新。手头紧的人家,往往是先考虑小孩的衣物,然后是老人,最后才是自己。男人看着自己的破旧的外套,磨破的皮鞋,也想趁这过年时节换一番新的,无奈口袋瘪瘪,只得长叹一声,心说再凑合一年吧,等来年再换;女人看中一条好看的围巾,拿在手里老半天不肯放下,最后还是舍不得买。那种上海产的雅霜,擦在脸上手上,又白又香,无奈要好几块,最后只得作罢,选了几毛钱的用贝壳装了的蛤蛤油。
青年小伙子上街,眼睛只滴溜溜地往人家姑娘脸上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小镇的姑娘,无论乡下街里,个个都水灵,个个都皮白肉嫩。这些小伙子们一天到晚在街上转,从上街头跑到下街头,也没见买什么东西,只要一看到齐整的姑娘,眼睛就发直,甚至忘记了走路,直看到人家姑娘脸红甚至嗔怒了,才作罢而去。当然也有看对眼的,成就了一段姻缘,留下了一段佳话,也不在少数。
女孩儿爱漂亮,一到卖头饰的小摊前就不想走了。往往拿了一个漂亮的发卡在手里看了老半天,嘴上不说买也不说不买,旁边的父母知道她喜欢这个了,心疼女儿,再怎么省俭也不能委屈了孩子,就连忙买下来,那女孩儿脸上立即就笑开了花。
男孩子更多关注的是吃的和玩的。那中街的侉饼,用发酵的面团加入葱花及少许菜油,放入外面铁皮里面筑土的烤炉,紧贴炉壁烤了,吃来不咸不淡,香气诱人;下街的板糖,用大米加麦芽发酵,熬制出深褐的米糖再反复拉拔,最终变白,捏成椭圆的小块,摆在箩筛里。卖时用小铜锤锤开,用小杆秤称了,吃起来清香甜绵;还有那随处可见的油条和麻花,虽说是街镇里普通的小吃,但乡下也不常吃,都一齐买来尝尝,小嘴巴一直不停歇的。最能拉住男孩子腿的,还是那些个卖玩具的小摊和店铺。从木制的小刀小剑,到塑料的各种玩具枪,再到汽车轮船模型,每一样都让他们感到新鲜。他们一旦看中了某样玩具,就赖着不肯走。大人们在满足了他们买一两个玩具的要求后,往往舍不得再买了,不过他们不怕,他们还有绝招:往往来个就地十八滚,逼着大人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