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好久之前,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了《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这篇文章,文章提到读书最大的益处是激发想象力和灵感,而不是看谁记得知识多,但死记硬背的学习基因却无意识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
看《围城》前,关于《围城》很有名的言论和围城的主题、意义是什么充斥于耳。但我在看之前不想搜索,让别人对围城的印象凌驾在我的头脑中。虽然我读得浅薄些,但那是我自己的、是真的,我坚信真即是美。
文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由死去的未婚妻娘家资助去国外留学的27岁青年。家里是当地有点社会地位的人家。围城主要讲述了这个青年求学、求爱、求职的故事。
|求学
1937年国家处于战争状态下,求学环境颇不容易。但那个时候也正是西风东渐的时候。上海等较早开放的城市受西风影响更快更早些。方鸿渐此次留学是由土豪岳父所资助的,到西方留学学习西方本领。在上海人们对西方的东西都觉得很好,甚至成了一种时髦。
出国留学过的人,在国内看来很牛,但真正学到真本领的不多。方鸿渐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欧洲溜达了一圈迫于面子买了一个学位就回来了。方鸿渐凭这个假学历混得了一个副教授的职称,但是他自己应该对这个假学位感慨颇深吧。“不过始终消灭不了的,譬如自己向爱尔兰人买的文凭。”有些不该做的事,做了,会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
这本书不是在现在的写的,但我觉得对现在社会意义很大啊。哗众取宠这多,真材实料者少;弄虚作假者多,脚踏实地者少;不务正业者多,大学学习者少;追求一些所谓的高大上的东西,却忽视了真善美。
不得不让我想起自己,真东西在哪里?脚踏实地了吗?大学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大学化。这是大学教育最大的问题,大学没有学到大学所应该学习的东西,而过早去追求职场职业的东西。职业教育不专业也不专注,偏要向大学教育看起,到最后无非是东施效颦,技术娴熟的工人要去哪里寻找?大学,是个要经常自己思考的一个问题。
27岁没有接受恋爱的训练,楼主真是个晚婚晚恋者啊!主人公的恋爱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在读书被父母定亲了,女方未婚死后还也是女婿……接下来在船上勾搭了有未婚夫的鲍小姐,但却被苏小姐看上了,主人公不爱苏小姐却爱上了苏小姐的表妹唐小姐,却被辛楣误以为同情兄,博来几分嫉妒之情。
我爱的名花有主,爱我的惨不忍睹。这样的人注定孤独一生啊,方鸿渐注定暂无姻缘。环境改变了或许能改变这个尴尬的局面,前往三闾大学算是改变了环境,情况应该有所好转。但环境实在闭塞,不知不觉稀里糊涂和孙柔嘉结合在一起了。闭塞的环境总是给人的选择太少,太对一个人非理性地迷恋,结果可想而知了。
|求爱
不止求学,爱情何尝不是我们现在所需要面临的问题,准确来说是婚姻问题。每每回到家,和家人坐在一起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话题就是婚姻的问题。被父辈各种的婚姻观轰炸了一遍,我也默默在心里想自己的婚姻。一说到婚姻就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只能劝自己说还早着呢。其实在毕业后,婚姻就会越走越近了。
在婚姻前,还有一个神圣的话题——爱情。周国平说,我不知道什么是爱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张脸庞没有使你感觉到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依恋的哀愁,那你肯定还没有爱。王小波说,我把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这应该是我现在阶段所比较认同的爱情观了。在过去跑步的日子里,记得看到一位明媚的女子,看起来十分赏人悦目,默默注视着她,想去和她打个招呼,认识认识。你内心很冲动,但你的脚步却被面子、恐惧绊住了,以至于没有前进。后来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女孩了,虽然我还是去跑步。
当真正谈到爱情时,会感觉一种神圣和美好。但对于什么是爱情,还需好好考虑。
**|求职 **
方鸿渐先是因为关系在点金银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关系搞砸,工作自然就没有了。之后遇到辛楣,通过辛楣不安好意地推荐就到了三闾大学教书,职称为副教授。在三闾大学工作那时,关系最为复杂、职场不太好混啊。之后回上海在一个报社的资料室工作。这三份工作都是靠关系找到的。
都说成功需要这几种人。高人、贵人、小人、个人。高人的指点,能帮助你找到方向; 贵人的相助,能助你克服困难; 小人的监督,能使你防微杜渐; 个人的奋斗,则是将你推向成功的主力。方鸿渐的贵人暂且可以算做辛楣吧,小人就有梅亭,看不到贵人也没有太多的个人奋斗。这可能就导致了职场的不顺利吧。不过,鸿渐鸿渐,可能作者是想让他的鸿业渐渐的来,成功需要很多积累。
前些天妹妹还跟我讲了个故事。她大二下学期了,过不了多久就大三了,再过一会就要去找工作了,这是最近听到的,也是我最近想的。在前些日子,看到一个大四学姐拿着一个本子到超市盖一个实习章时,就感叹要是没找到工作多难过啊,自己会觉得不好受,父母也会担心,没找到工作估计是天底下最烦的事了,每每想到这里,不知不觉被工作心态俘虏了。
于是给了自己一个借口,大学里还是要逐步提升工作技能的,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工作时也要读。所以大学知识越学越少,绝对没有高中那时懂的知识多了。对于大学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大学化,我妥协了。
这本书,我更多的只能以自己现在所处的时间段来体会与之相似的东西。没有体验过的、没有经历过的,就没有太多感触。求学、求职、婚姻这三者有什么关系呢?对于我来说这有点措手不及,有点紧张。三者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全部纠结在一起,于是不得不发大部分的时间在这三者上面。
这三件事又发生在年轻的时候,所以啊,年轻时(20—28岁)真是重要啊。有一段时间,求学和求爱可能会交织在一起,求职和求爱也经常在一起,现在求职、求学、求爱都在一起了,大杂烩,好玩啊!文中主人公的“三求”过程应该可以提醒我们一些。
本文由“咋刚毕业”发布,2017年0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