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安家》的热度不论在哪个平台都非常之高,我们可以轻轻松松看到点赞量数十万的短视频,剧中人物和事件的关键词在热搜榜上也是频频亮相,有关剧集的评论和文章更是铺满了屏幕,相信很多朋友都在追孙俪和罗晋的这部剧,并且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叶秋臣当初追看这部剧的原因,其实就是冲着题材去的,因为在国内想拍好这个行业的话难度实在太大。但看着阵容和演技都够分量,前面几集的节奏很快也不拖沓,故事的吸引力又非常强,于是就这样顺着习惯看到了现在。
这部剧原来有个名字叫《卖房子的人》,但私以为不如《安家》这两个字亮眼。
为什么?
如果是前者,那么剧情会更加侧重于房产中介这个行业内的工作者,他们的客户只是阐述卖房人故事的附属品,剧情在本土化时会存在比较大的矛盾,因为国内的中介大多数还是像阿拉丁和小红帽那样,徐姑姑和房店长的安家天下静宜门店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所以观众在观感上会认为剧情过度偏离现实,没办法感同身受。
但《安家》就明显不同了,因为它把重心放在了“家”这个令人温暖的字眼上,前面再放上“安”这个动词,本来就有一种平稳之感。
“安家”既是让人在某某地方落下生根,也是让家庭生活持久安乐之意,很符合中国人对于房子的认知。
我们在剧中看到了许多买房和卖房的客户,他们每一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有因为两代人教育孩子存在观念冲突所以要搬家的,有因为孩子不孝所以将父母驱逐门外的,有因为感情问题所以要闹离婚分家产的,有因为卖房子看明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还有因为想分到巨额的房款所以撒泼胡闹的,很多很多。
以上这些故事无疑都戳中了大家观剧时的“痛点”,家长里短的热闹里,也充满了无奈和心酸的味道,每一种滋味似乎大家都能找到某种共鸣,比如不爱学习的孩子天天被家长训斥,穷孩子工作只能白饭就着榨菜吃,以及只顾着可怜儿子吃泡面却彻底忽略了女儿根本没吃饭的偏心母亲。
看到了富人怎么生活,中产大概什么状态,窘迫又是什么模样,或许里面没有一个角色能够与你完全相同,但你总能在零星的感动中找到自己身上的影子。
能做到这一点,《安家》的本土化改编就已经成功了。
这部剧的主角其实并不是这些卖房子的人,他们只是连接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媒介,真正的主角是那些讲述着平凡小事的“你我他”。
买卖的重点不再是房子,而是背后买房和卖房的故事,他们的点点滴滴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去走未来的路。
为什么想要安家,想在哪里安家,安的是什么家。
感谢《安家》,让很多人都明白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
安家,安的不止是一个房子而已,安的其实是自己的心。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