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东野圭吾
有这么一群人,在他们童年时期经历了一个孩子不应该承受的事情,比如虐待、被迫照顾父母、遗弃等,而这些经历带来的情感伤害,像毒素一样蔓延到孩子的身心,随着孩子的长大非但没有消退,反而不断加深,甚至在孩子成年后持续影响到他的工作、生活、感情等方方面面。而他们又因为道德、观念、情感上的束缚,即使成年后也未必能够直面当年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更别提撇开父母的灌输和影响、保持自己感情上的独立性了。
而《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则通过对大量的真实案例分析,归纳出七种有毒家庭模式,手把手教我们如何从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中走出来,打好手里的牌,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本书有两个作者,其中一个作者是苏珊•福沃德,她是一名享有国际盛名的心理医师和畅销书作家,同时还是颇受欢迎的演说家、节目嘉宾和媒体人。她曾出版过《中毒父母》、《情感讹诈》、《金钱魔鬼》等心理畅销书,她的书曾长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另一个作者是克雷格•巴克,他曾为全美许多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并与苏珊•福沃德合著过多部作品。
《原生家庭》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并非要我们埋怨自己的父母,而是让我们正视曾经存在的问题,帮助你消除父母对你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你隐藏多年的自我得到释放。
为什么家会伤人?
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依赖父母而存,我们接触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参照标准,于是我们倾听父母的言谈、观察父母的举止、模仿父母的行为,把家中获取关于自身的信息全盘接受,并当做是普世真理。
健康的家庭会考虑到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感受和需求,然而很多时候,父母自己在保持稳定的情绪或健康的心态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不但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反而会反过来要求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的父母从先辈那里继承了一套逐渐累积而成的感受、规则、交流、观念。但是有毒的家庭的体系就像是落后观念的土壤,这样家庭的父母往往会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他们持有的是自我中心和利己的观念,他们会认为:
无论怎样,孩子都要尊敬父母
凡事必须按我说的做,否则就是错的
孩子就应该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儿
有毒家庭体系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收录了大量行医过程中的典型病例,归纳出了七种常见的有毒家庭的行为模式,并对治疗的细节进行的最大限度的还原,帮助读者更好的审视不同类型有毒的父母的行为。
1、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类父母总是扮演着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对子女的行为进行审判,并对其造成巨大的痛苦。然而在子女的眼中,哪怕父母的行为已经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父母也永远是对的。子女会通过合理化父母的行为来排除令人痛苦不安的可能性,比如他可能会说:“父亲打过我,但他不是真的想伤害我,只是想给我一点教训而已”,通过类似的方式来否认父母其实其实根本就不在乎他的感受的真相。
2、不称职的父母。这类父母他们自己的身体和情感已经是一团乱麻,根本无暇顾忌孩子的感受。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为了让家有家的样子,不得不与父母交换情感角色。他们成长的太快也太早,同时也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感情回应,这些孩子往往会否认有感情需求这回事来对抗成长中的孤独感与情感缺失。由于没有时间也没有合适的榜样来学习如何爱别人以及如何被爱,这些孩子成年后往往会面临无法打开感情之门的窘境。
3、操控型父母。这类父母往往因对生活的不满以及对遭到遗弃的恐惧,子女的独立对他们而言就像是失去身体的一部分一样。因此这类父母需要通过尽力维持孩子的无力感的方式,来维持对子女的掌控。有些父母十分狡猾,他们并不直接表达操控的意图,但他们会用“我这么爱你,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之类的表达来掩盖“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太害怕失去你,所以我宁可让你生活在痛苦中”的真实意图。
4、酗酒型父母。酗酒型父母和吸毒型父母的孩子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对家庭的忠诚感和对秘密的羞耻感促使家庭成员极力伪装成一个“正常家庭”的样子,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总是会被迫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说谎,同时为了守护秘密,他往往不会与别人交朋友,这种孤独感只能使他在家族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5、身体虐待型父母。这类父母不能够克制对冲动的控制力,只要有负面情绪需要发泄,他们就会对孩子实施暴力。然而许多虐待孩子的家长自己是带着严重的感情缺陷和需求不满步入成年的,他们的情感层面上还只是一个孩子,而他们会将自己的孩子视为父母的替代品,如果他们的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就会被激怒,进而将怒火以暴力的形式发泄到子女的身上。
6、言语虐待型父母。有的父母直接无视孩子的情感,公开、直接地用恶毒的语言贬损孩子;另一些父母则会通过长期的取笑、挖苦、拐弯抹角的羞辱来对孩子发起攻击,但是他们常常会给自己的虐待行为披上一层幽默的外衣。而言语虐待型的父母中有相当一部人是想通过向孩子施加压力、不断贬低孩子的方式,变相地隐藏自己不被孩子超越的真实想法。
7、性虐待型父母。存在比较严重的情感孤立、隐瞒、贫穷、压力大以及缺乏尊重等问题的家庭是乱伦现象滋生的温床。乱伦的受害者,即使是在非常年幼的时候也能明白这种事情是必须要保密的,他们之所以保持沉默,除了害怕自己再次受到伤害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使父母陷入麻烦并最终导致家庭解体。即使家庭的解体对孩子来说是最有利的结局,但他们仍会认定自己是家庭破裂的罪魁祸首。
原生家庭亏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尽管我们无法抹去过去承受的伤害,也无法扭转已经发生的事实。但是我们在能够直面父母对我们做了什么之后,去思考自己做些什么可以减少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和行为策略,遵循这些方法,你将会发现与父母及其他人相处的新模式,你将重新界定自己,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价值。
掌控自己生活的关键在于:如果不能改变父母,那么就自己做出改变。你的幸福没必要仰仗父母。即使他们一成不变,你一样可以战胜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并摆脱他们对你成年生活的控制。你只要坚持努力就好了。对此,苏珊提出了改变的五个步骤。
首先第一步,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面对自己的遭遇,我们首先需要发泄愤怒,哀悼我们从未得到渴望已久的父爱和母爱的事实,而不是弱化和抹杀曾遭受过的伤害。
第二步是正确理解观念和感受之间的关系,这是停止自我毁灭性行为的重要一步。许多人认为我们的感受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事实上所有的感受,都来源于我们内心的观念。例如当我们令父母失望时,我们会感到内疚,但是当我们深究感到内疚的原因,我们可能会发现那些原因根植于“让父母高兴是我的责任、如果和父母对抗我会永远失去他们”之类的观念,现在只要你找到了感受的根源,你就可以开始控制它了。
第三步是对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进行自我界定。自我界定不等于自私自利,自我界定是一种情感上的独立,这意味着你可以做你自己,忠于你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你的父母也无需改变他们原本的样子。自我界定要求我们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第四步是不再自我惩罚,并对自己负责。你必须认清主要的责任方,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承担的责任的父母。但这并不意味着让你将自损行为的责任全部一脚踢开,也不是鼓励你抱怨“全是他们的错”。将童年的自己身上的责任免除,并不意味着同时免除了成年的自己的全部责任。
最后一步是与父母对峙,一劳永逸地克服直面父母时的恐惧。对峙的目的是为了告诉他们实情,并为你们此后的关系定位。对峙的时候如果面对父母的暴怒、谴责、威胁和狡辩,切记重要的不是他们俄反应,而是你的回应,如果此时你能坚守立场,那么不论之后发生了什么,你就是胜利者。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在家庭这个大熔炉里锻造出来的,在这熔炉里交织着祖祖辈辈的爱、嫉妒、自尊、焦虑、快乐、内疚种种复杂情绪,这些情绪此消彼长,在家庭成员的态度、理解、相互关系构成的海洋里不断翻腾。而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是难以消除的因子,在情感的海洋里一代一代地翻腾,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帮助我们抽丝剥茧,直面被原生家庭亏欠的自己,找到深埋我们内心深处的种子,帮助我们将衡量标准从父母的意见转变为自己的想法。遵循着这本书,即使你还不能改变父母的想法,但你可以逐渐抵御他们的否定带来的焦虑,因为你不再需要他们的认可,你正在成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