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3件事
1.上课讨论群有新的体会。2.安抚哭闹的孩子手足无措时嘉悦妈妈引导的方式,抱着不说话走两圈拍拍背,很有效!3.晚上带着两孩子骑自行车玩儿,和谐美好!
第二次小儿推拿,老公也说遇到了好医生了,面善随和。佳怡似乎还不太配合,孩子本能拒绝新鲜事物,陌生人(这种模式有时有,有时又没有,我也吃不准是不是固定模式)
晚上看到群里的讨论,我感觉自己很欣赏别人写的总结。而对比我的文,感觉我的总是比较浮夸(这个是欣赏的对立面吗?)那我怎么才能写出这么棉柔又细腻的自我分析呢?(这似乎又是我的自我投射,我把我对自己的期待投射到别人身上,而能写出这样的文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每个人经历不一样)
群里的发问。我感觉质疑是否有好坏之分,可能有的人问题提得好有的人又提的不好,或者不具有共性。于是我可能会很谨小慎微地去斟酌自己的问题,但又会陷入问的好不好的疑问的正负值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这背后肯定跟某种模式有关。那就是被灌输的只有足够好才值得爱值得被关注,我能做的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哪怕问得再不好的问题背后都有我需要的答案,什么时候开始爱的序位变成只有别人认可我,我才值得被爱,而不是不论我是谁,我都值得被自己关爱!
是否每写一段都值得分享。那是我的关注点是什么?互动不是无时无刻的,做有意义的互动,首先是先关注回应他人,同时适当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用做百分百听话的宝宝,只需要跟随课堂整个大致流程,分享得多就没有时间思考(分享的对立面),中间位置最安全。
分享的目的是检验所学,而不是炫耀自己学得多么好!每个老师不能说百分百无私,她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吸收和汲取,同时还要输出,形成闭环。这份输出可以分享,也可以不分享。当它是你的疑惑就值得分享。其他就好比小儿推拿的穴位,当你定位不确定时,大范围按也是可以起到效果。而当我不知这样分享是否足够精准,那么我就大范围总结,总会找到感觉,多觉察多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