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改九年级语文模拟试卷,改到一份作文,心里酸酸的。
是一篇半命题作文《留在记忆深处的___》,一个考生写的是《留在记忆深处的幸福》,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小时候不懂事,只要妈妈出去打麻将,就会又哭又闹。有一次把妈妈闹急了,妈妈就把我和姐姐锁在屋里,说她要出去打工,再也不回来了,不要我们了。然后就听到脚步声渐渐远去。我和姐姐在屋里抱头痛哭,想到以后都见不到妈妈了,心里恐惧极了。哭了很久,饿了,就想办法从门板下面硬钻了出去买东西吃,竟然发现妈妈正坐在邻居家院子里打麻将。那一刻,心里幸福极了,我知道妈妈没出去打工,是因为她舍不得我们。
读完这篇作文,除了为小作者对妈妈的理解和包容而感动外,更多的,还是对家长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的愤慨。
当老师的,自然会和各种各样的家长打交道,很多时候,对家长的一些做法真的很难理解。
我们班一个叫小萌的女孩儿,学习特别勤奋,期末考试却考得很糟糕。萌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她和萌爸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萌一个人,前几天萌给她打电话,听起来情绪很低落,希望我能和萌聊聊。
我告诉萌妈,我可以和萌谈谈,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母亲,优其是在萌即将参加中考的这一段时期,母亲的陪伴对萌非常重要。我很坦率地说:“钱什么时候都可以挣,但萌的中考却一辈子就一次。对一个农村女孩儿来说,中考可能决定萌一辈子的命运。你挣再多的钱,也买不来萌的幸福。我希望过了春节你能好好陪萌几个月,陪她走过中考。”
萌妈沉吟了一下,倒是答应了,说过了春节就让萌爸一个人出去打工,自己在家陪萌到中考结束。
过了春节,新学期开始了,体育考试也临近了,学生每天晨跑。有一天,萌来找我请假,说鞋子太小,把脚磨了一个泡,不能跑步了,想请假回家买鞋子。
我担心她耽误学习,就说:“给你妈打电话让她给你送来一双鞋子吧。”
萌的眼圈忽然红了,低了头,难过的说:“我爸我妈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就我自己。”
“什么?又剩你自己了?你妈都答应我……”
我硬生生地把后半截话咽回了肚子里,唯恐她会更难过。后来,还是我把女儿的运动鞋送给了萌,才算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今,离中考只剩下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萌妈忽然着急起来,经常打电话问我萌能考入哪个高中,问我萌的学习状态好不好。我真想问她一句:“你是真的爱萌吗?你给我打那么多通电话,对萌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不陪在萌身边,陪萌度过她人生中第一个难关呢!”
我知道,很多家长都会振振有词地说:“我出去打工都是为了孩子,我挣的钱多了,孩子的生活条件就会好一点儿。”
他们不明白,对孩子来说,生活条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感心理上的满足感。从来没听说过哪个孩子被饿死冻死过,但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要么结束自己的生命要么终结别人的生命的例子,却屡见不鲜。
一个得到爱的满足的学生,才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并去尊重别人的生命;而一个长期处于情感缺失状态的学生,必会用种种变异的行为去索取爱,并长成为一个没有能力去爱的人。
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其实,孩子最需要的,莫过于家长的陪伴。开心了,妈妈和他分享;失败了,妈妈的鼓励与他相伴。有了亲情的陪伴,孩子才会无所畏惧,一望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