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拦高铁”引发的“体育老师挡高铁门不维护事件”,2018年1月11号、12号我的朋友圈被这件事情刷屏了,我是一名体育教师我的朋友圈基本上全是从事体育相关的工作者。小单的一句话激起了千层浪,我们作为体育工作者都在表达着不不满和愤怒。然而,风波之后,作为体育工作者更应该思考的是:用行动去改变。
学校体育已在我国发展近百余年,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也日新月异。学校体育经历了从学习前苏联的“劳卫制”到现行的“健康第一”八次教育改革,较其他学科及教师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的地位始终没有相应的提高。学科地位,体育教师的地位得不到提高的因素仅仅在国家、政策,家长、学生吗?通过对体育教师发展的历史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体育学科及体育教师地位低下的本质原因。从学校体育学科、体育教师自身两大本质因素得出结论:体育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丰富和发展体育学科才是根本之道。
体育教师地位低下就如同“头脑发达、四肢简单”“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一样长期压在体育人或者体育教师身上不公正的有色看法。真正的究其原因不仅是从体育教师的源头谈起更应该从教师的源头说起。1.教师的称谓,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的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系教国子的官员[1]。孔子算是中国教师的鼻祖,说起孔子当老师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迫于生计。2.中国开始班级授课制是在清末的京师同文馆,真正的师范教育则是1896年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1]。建国初民间有句俗语:家里有那几斗粮,决不当那孩子王。特定历史时段“教师”“老师”叫做“孩子王”“教师匠”3.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官方强调教师地位和工作的专业化[2]。以上三点足以说明历史文化发展了很久的教师的地位确立和提升才开始不久,加之中国特有国情屹立不倒的“中考”“高考”的存在和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许多问题已把体育放在最不重要的,最可以不学的学科地位,而体育教师的地位自然也无法做到“高、大、上”。除了国情、“重文轻武”国家对体育学科的政策、体育教师待遇原因之外“当时人角度”谈我国体育教师地位低下的原因主要分为两大方面,第一体育学科的原因,第二体育教师的原因。
1. 体育学科的原因
1.1 学科的发展史
我们国家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几乎是没有历史和系统的理论支撑。体育学科在源头上就是教育学的分支。教育发展从神话起源说到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学学》的发表才标志着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学的产生用了漫长的时间[1],而期间有大量的著名的教育家做出许多理论和实践从而有形成理论的贡献,比如:夸美纽斯、培根、康德、裴斯泰洛齐等。我们国家的学校体育从1903年颁布的,以日本为蓝本《奏定学堂章程》提出“体操科”[3]并且最终还未实施就夭折了的近代第一个学制说起。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全国上下无一人不说精通只谈知晓体育课的人几乎没有,只知道需要强身健体抵御外侵,把训练官兵的模式生搬硬套生成体育课。随后包括体育在内的近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是以美国为蓝本的“六三三”[3]学制都是一直在模仿其他国家的。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经历了八次大的教学改革,直到1978年第一次将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写进我国的宪法[1]。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国家已经规定体育学科是必修课,我国是在1990年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体育为中小学必修课[4]。先天不足,后天一直处于模仿的状态导致体育学科在其他学科又特别是在人口众多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中国更显的单薄。
1.2 学科的教学特点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第一条:为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制定本条例。第三条规定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4]。传统体育学科究其本质是一门术科,更多的直白的意思就是身体教育,锻炼身体.体育学科的本质功能也是为学生体质健康服务的。体育课区别其他学科不仅是其他学科无法达到的身体运动负荷,还有体育教学的环境是开放性的一大显著区别。室外环境的开放性,导致学校的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直接的看到。在教师和学生的意识里形成原来这就是体育课,认为体育课就是老师带着学生们随便的跑跑动动玩玩的简单的刻板印象。在其他学科需要复习的时候或者学校有大活动时自然就想到占用体育课。一个口子打开后,就愈演愈烈,如同“破窗效应”。
1.3 学科内容
体育课虽说是门术科,但名称最后重点落在了“育”。传统的体育课可能认为为了学生的健康在课上学生只要动起来一节体育课的目的就达到了。上文已提到体育学科从源头是教育学的分支,随着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对体育教师有越来越高、越来越来越细的要求中可以发现体育教师在帮助学生增强体质的基础上要注意育人。在者众多学科中只有体育课中教师和学生是在室外很自然无任何压力状态下近距离的交流,体育课的影响不应该只在身体健康,丰富体育学科的内容,比如:保健、卫生、生活常识、体育中的精神、体育文化、体育项目的发展、体育名人的故事等。不断系统的丰富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有效改变大众对学校体育简单粗糙有色看法的重要方式,学校体育的地位以及体育教师的地位才得以提高。
1.4 学科的评价标准和考核
1990年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只规定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应包括课间操(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学校体育工作应当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普通中小学校的体育工作应当列入督导计划[4]。《条例》中并没有涉及到体育教师的工作考核的标准和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直到2001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初次提到以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课堂教学为评价内容,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多元主体的评价形式评价体育教师的工作[5]。《标准》中也规定了学生体育课的评价内容合格评价的形式。《标准》对于学校体育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体育教学的实际中对于体育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是同工不同酬的;由于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主要以定性为主加之没有一定分数标准(分数的随意性),学生认为只要及格不影响自己最终升学自然不会认真对待体育课。对于教师的考核、学生的及格最低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众多学科中没有一门学科像体育这般对教师的考核同工不同酬、学生要求及格就好,且没有系统的严格执行的教师考核标准和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标准。学校体育、体育教师自然得不到同等的重视何谈地位呢?
2. 体育教师的原因
2.1 自身综合素质
作为教师的一员体育教师也应该具备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广播的文化知识[1]。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教“体育”教书匠,体育教师也是需要具备作为“人”的素质、作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素质。根据体育教师发展的历史了解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许多体育教师的品行是良莠不齐的,且以品行差的较多给大众留下了体育教师素质低的历史刻板印象。体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学科内容不断丰富,一时并不能改掉大众对于体育的误解对于体育教师形象的误解。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特别是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是需要提高和改善的。中国虽有“重文轻武”的传统思想,从历史上的叶问、黄飞鸿为什么这么受那个时代和后人们的爱戴。叶问、黄飞鸿不仅有着高超的武艺,更多的是为人处世的素质。他们同是体育人,却很好的诠释了体育的精神和体育人的行为素质。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紧迫的必须的,体育教师从自我做起认真的上好每一节有思想有内容的体育课,不是简单的套用与复制。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传播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而是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宣传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为己任身体力行的实践哪些凝结着无数体育人智慧的成果。因为体育绝不仅仅意味着身体,体育本身比其他学科更能增进身心健康、社会和谐。
2.2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我国体育教师专业也发展已近百余年,对体育教师专业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但目前相关研究是零散的、没有系统、个别研究点单一过热、还有许多空白之处的现状。就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了解到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普遍存在着师范教育阶段课程设置问题,教育实习与实际脱节,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不够,对待继续教育的态度不端正,对体育教师培训的形式化、内容不符合体育教师实际需要,理论与实践脱节等许多问题。理论跟不上,对于实际的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另外其他学科或者社会人员兼职体育教师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也体现出体育学科的教学时可以被替代或者取消或者占用的。在社会的竞争当中我们只有具备别人不具备的技能和专业性才可以不被替代或者随意的占用和取消。体育教师需要通过上课和学校其他活动事宜中在展示自己能力的同时要提高体育课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是持久的权威的无法被替代的,这才是根本。
3. 小结
医生和体育教师都是为身体健康而服务,且体育教师是预防学生去看医生。对于医生的话病人基本是言听计从、严格执行,让亚健康的花朵们远离医生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老师的课为何就轻易的被占用,体育教师为什么同工不同酬?国家的政策、学校领导的意识、场地经费、家长以及学生的意识都是影响学校体育地位、体育教师地位的因素。随着社会发展文明的进步以上影响因素会慢慢减弱,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形式多样还得依赖于体育教师的自身的综合素质,依赖体育教师的智慧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体育学科的专业性使其发展成为一门具有丰富系统专业知识的学科;体育教师不断的朝专业发展的方向前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具有高度专业性质无法被替代的专业。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第3版[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2] 张晓玲,杨烨. 论教师教育视野下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4:524-526.
[3] 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M].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4] 国家教委第8号令,国家体委第11号令.《学校体育工作条例》[Z].1990-03-2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Z].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