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字季淩,祖籍并州晋阳。唐朝诗人。
王之涣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
01、少有才华,狂放不羁
688年,王之涣出生在山西,祖上虽做着小官,家底殷实,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王之涣自幼聪颖好学,一本书别人要反复读个4、5遍,才能熟记,王之涣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王之涣少年时长得玉树临风 ,倜傥潇洒,他豪侠义气,喝酒练剑写诗交友,常击剑悲歌。
他不到二十岁便能精研文章,不到壮年,便已穷经典之奥。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落笔惊人。
02、仕途不顺,愤然辞职
20多岁,父母因病去世,家道中落,王之涣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他工作兢兢业业,得到县令赞赏。此间赋《宴词》《送别》等诗。
王之涣参加了一次宴会,看着周围春景想到不久和朋友分别上,他即兴创作了一首诗《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及想到的来描写,虽通篇不见一个“愁”字,读者却通过景物的描绘,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
又一次 他和朋友即将分别,他依依不舍写下了《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前两句写景,渲染依依不舍之情;后两句抒情,写离别之苦。
全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不做惜别之词,却惜杨柳之苦,反衬离别之愁,很是独具匠心。
王之涣才高气盛,遭人妒忌,有一些人诬陷攻击他犯上,说他常对朝廷有不恭的言论。
王之涣遭到诬陷,不愿为了 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726年,他便愤然辞官而去。
03、漫游各地,广交朋友,留下诗篇
辞职之后的王之涣开始读书写诗,经常出外访友漫游,过着闲云野鹤一般的日子。
他在蓟州遇到多年的老朋友,短暂的相逢后,第二天又将是天各一方。诗人无限感慨,写下了《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后来他来到武汉黄鹤楼,又去了塞外,所到之处,赋诗一首,成为绝唱。
有一天王之涣路过鹳雀楼,登楼而上,看见楼下波涛滚滚的黄河,不禁感慨万千写下《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寥寥二十字就写出落日山河的苍茫壮阔景色,以及登高望远、极目骋怀的一片雄心。
后来王之涣又到了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了《凉州词》
(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以塞外荒寒壮阔的背景,以及羌笛所吹的《折杨柳》乐曲,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现了对戍卒的深厚同情。
后来他又写了《凉州词》(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通过一名少数民族首领求亲未得的心理描绘,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04、旗亭画壁,传佳话
王之涣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诵。
737年,闲赋在家的王之涣到东都洛阳,访友论诗。一个冬天早晨,天空飘着小雪,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又相约旗亭饮酒。
他们忽听得伶人奏乐歌唱之声,于是就打赌看哪个伶人唱谁的作品最多谁就比较厉害一些。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得意地一笑,说了声“不好意思,我的绝句”。
随后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瞟了一眼王昌龄“我的。”
又一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捋了捋胡子说道“两首了。”
三首歌曲唱罢,未见一首,王之涣的面子上有点过不去.。他就对王昌龄和高适说:“刚才上场的都是末流歌手,唱的都是一些非主流的歌曲。”
王之涣指着几位歌女中间最漂亮的那一位,说道:“到那位最漂亮的歌女唱歌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那我就不和两位争了。”
三人笑着,喝着等待那位歌女出场。不一会儿,就轮到那位最漂亮的姑娘唱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得意至极,骄傲地对王昌龄和高适说:“来来来,赶快拜师”。三位诗人开怀大笑。这就是比较有名的“旗亭画壁”故事啦。
王之涣一路走走停停,结交了很多诗人朋友,与王昌龄等人相唱和。诗歌唱和,好不快哉,就这么过了十五年的光景。
06、再入官场,断案如神
由于密友懿交的劝说,742年,王之涣再入宦场,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为官又公正廉洁,在当地深受民众的爱戴。
有一次,王之涣的管辖内发生了命案,一个妇女跑来喊冤,她叫刘月娥,丈夫常年在外经商,公婆去世得早,便与小姑子在家里相依为命。
一天,刘月娥去邻居家帮忙,小姑子就留在家里做活计,她忽然听到屋里传来小姑子的呼喊声,刘月娥急忙跑回家。
刚到家门口,迎面就撞见一个男人从屋里跑了出来。她想要拦住男人,但她的力气根本不够,男子很快就逃得没影。
她急忙跑进屋内,只见小姑子倒在血泊之中,胸口插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了。
王之涣问刘月娥是否看到了凶手的样貌。她回去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她看不清外貌。
王之涣问出了一个重要信息,事发的时候,她家的黄狗一直都没有叫。王之涣思考片刻,让刘月娥先回去,等自己处理此事。
王之涣很快就放出了告示,说此案发生是黄狗护主不力,他要在县衙审理这条黄狗。
到了公审那天,人们纷纷跑到县衙去观看,看到王之涣坐在堂上,让人将黄狗带了上来。
王之涣还让人将县内几十个精壮的男子带到了堂上,王之涣叫他们脱掉自己的上衣。
他看到,一个男人胸前有明显的抓痕,王之涣料定就是此人所谓,见他非常紧张,便问他伤势是怎么来的。
男子连忙辩解,可王之涣不听他的话,而是让人将狗牵到他的面前。只见这条大黄狗一直在对此人摇尾巴,显得非常温顺。
见此情景,王之涣突然变声呵斥他,男子见状只能乖乖招认。原来,王之涣听刘月娥说家里的狗没有叫,就料定是熟人作案。
他命人按照特定的范围搜查,把情况符合的男子都带了过来,看看谁跟这条狗认识。
即便男子再怎么狡辩,狗是不会认错人的,他胸前的伤痕同样是铁证,通过这条狗,王之涣顺利抓到了真凶。
这个男子是当地一个光棍,刘月娥家里养的那条狗,便是他早年喂养大的。
男子平时待得非常寂寞,看到刘月娥的小姑子长得非常漂亮,就动了邪念。
他熟悉刘月娥家里的作息,便找了个机会悄悄潜伏在那里。
等刘月娥跑到邻居家帮忙,小姑子一个人在家,他便趁机冲了进去想要对人下手。
没想到刘月娥的小姑子拼死反抗,男子气愤之下就将她给杀害了。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喂养的狗居然成了指认自己的证据。
王之涣靠着自己的才智,成功破获这桩奇案,人们对他更加敬佩。
06、与李氏相濡以沫
722年王之涣在任上深得衡水县令李涤器重,他将自己第三女许配给王之涣为妻。
王之涣年已35岁,他的第一任妻子早就离世,留下一个儿子王炎。
李氏长得花容月貌,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
她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爱上王之涣的才华还为人 不嫌弃他鳏夫带儿。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夫妻两人和睦恩爱,他们一起看书,一起弹琴,形影不离 相濡以沫。
对王炎视如己出。次年诞下小儿子;王之涣给小儿子起名“王羽”。
王之涣在家赋闲 15 年,李氏安贫乐素,无怨无悔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
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上重病病,不久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
743年五月廿二日,王之涣归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撰墓志铭。过了两年李氏也离世了。
07、文学成就卓著
王之涣的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可惜王之涣现存诗歌仅6首,包括《登鹳雀楼》《送别》《宴词》《九日送别》和《凉州词二首》。
王之涣才华横溢,可惜仕途不顺,他漫游各地 寄情山水 写下脍炙人口名篇,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