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我们对知识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或许的确是知识也发生了变化。将《知识的边界》做个读后记录,根据该书的每章概要整理。
1、知识超载。如今,我们将信息超载视为一种文化环境,而令我们深夜难眠的,并非是担忧如此众多的信息会令我们精神崩溃,而是担心我们无法得到自己需要的足够多的信息。
2、深不可测的知识海洋。知识的基础即事实,我们自认为我们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不可撼动的知识宫殿,但也许仅仅是因为那些大声疾呼的不同意见并没有被公众听到。
3、知识的实体。互联网本身并不拥有创造和知识实体的要件,知识不存在于书籍之中,也不存在于头脑之中,而是存在于网络本身。
4、云上的专家意见。在互联网上,衡量一个专家的权威并不在于你对某个话题能够盖棺定论,而在于你能否最先发出声音。
5、一个回声的市集。互联网本身包含丰富的多样性,存在太多的分歧。没有一个突出的占据优势地位的观点,我们将会迷失在一个不同观点织就的漩涡中。我们需要在人们对任何事物都无法达成共识且将来也无法达成共识的世界里探索如何获得知识。
6、长形式、网形式。知识的网络化正在对知识的本质以及长形式思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带来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书籍告诉我们,知识是从A到Z的漫长旅程,那么网络化的知识可能会告诉我们,世界并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而更像是一个无定形的、相互交织的、不可掌控的大网。
7、太多科学。科学,这个最以事实为基础的学科,在链接产生的混乱中当如何自立?最好的结果,是我们使用网络的经验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科学的真正本质,它是容易犯错的人类中产生的一种宏伟的、持续的合作。而最坏的结果,网络会让我们对科学的方法、态度记忆结果的理解,错上加错。
8、盖在网络节点上的图章。正如知识已经变成了网络的一种属性,领导力正在成为领导者所领导团体的属性,而非领导人本人的属性。决策时刻非常清楚的成为了一个网络中的节点,它在网络中产生,也在网络中跳动。
9、打造知识的新结构。下一位达尔文,更有可能是一个数据狂人?知识的网络化倒底是好是坏?我们如何才能将网络变成知识的更好的基础设施?作者预言:网络化的知识,会让我们更加接近关于知识的真理。
作者对知识的理解,总结了几个现实特性:1)丰富;2)链接;3)无需许可;4)公共性;5)未决性。
作者对知识的新策略:1)开放通道;2)提供智力之钩;3)链接一切;4)不要把制度化的知识留在身后;5)教每一个人。作者说,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去说,当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类在网络的规模上合作的时候,还有什么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