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认知黑洞”?—— 人们有一些认知盲区,无论自我反省还是别人指出,都可能无法认知到,就像光线不可能照亮的黑洞 —— 在这些部分,自我认知近乎不可能。
这种现象在成年人中到处都是,案例很多,比如:
1、告诉一个女孩她认为特别好看的衣服,一点都不好看……,这不可能。在女装行业工作有一个发现:无论多难看的衣服,都有人喜欢。如果你告诉她这个不好看,她一定会回答:“没有呀,我觉得这个很好看呀”。这个审美认知黑洞,适用所有人。而且无法通过其他人来改变看法。无论周边的人觉得多难看,她还是会觉得这个好看。(可以称为:“审美盲区之‘我觉得这个很好看’定律”)
2、好吃不好吃,也一样……你觉得难吃的,人家就是觉得好吃。(“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定律)3、大方的人会比他/她自己认为的更大方。恰如吝啬的人会比他/她自己想象的更小气。
4、人们讲一个东西,讲得不够清晰准确,对方没听懂。讲的人可能更喜欢说:“哎呀,你没听懂我说的”。只有很少人会说:“可能我没讲清楚,我再讲一遍。”。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自己表述上的不够清晰和准确,在传递信息时都默认自己已经说清楚了。(“是你自己没说清楚”定律)
5、我们也常常会碰到有的人,讲话逻辑混乱自相矛盾,但自己认为很有道理,旁人都知道他/她在强词夺理,如果你想纠正他/她,会非常费劲。我将这种现象表述为:“傻瓜、白痴和精神病人,也是逻辑自洽的”(简称为:“傻瓜也是逻辑自洽的”定律,事实上每一个人在他/她自己的世界里都是逻辑自洽的)。
6、我们有时候也会碰到一些人,会很想告诉对方:“你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聪明……”,或者“你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八面玲珑会说话、那么客观公正、那么……”。但是,我们会发现,这些就算说出来,也帮不到对方。换个位置,如果你听到别人对你说“你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聪明……”,那么“我到底是多聪明或者多傻呢?”,很难自我认知到(“我不知道我有多聪明”定律)。
所以“自我认知黑洞”,自我很难发现。而且别人指出来,也无法抵达对方的认知,属于无效表达。但旁边人看得清楚,因为每个人的“自我认知黑洞”,只对他/她自己是“黑洞” —— 这也是俗话说的“旁观者清”,这句俗话适用于事,也适用于人。
类似的黑洞,还有……很多。我们说很多人:自大、主观、刚愎自用、自作聪明、自丑不知、自恋、低自我认同……正面、负面的认知,都一样,这种自我认知黑洞可以存在几乎所有成年人身上(小孩子要好很多)。
汇总一下,这里有很多自我认知黑洞的定律:
——关于审美的“我觉得这个很好看呀”定律
——关于口味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定律
——关于表达的“是你自己没说清楚”定律
——关于逻辑的“傻瓜也是逻辑自洽的”定律
——关于行为举止的“我不知道自己行为不得体”定律
——关于聪明的“我不知道自己有多聪明”定律
——当然,最厉害的是“我不知道自己是个傻瓜”/“我不知道自己是个SB”定律……
当我们允许自己直面真相,学会幽默、自嘲……,学会接受自己是个傻瓜或者很多方面很傻,就变得很重要了。就像任总接受访谈时一样,一边微笑而又真诚地说自己傻,华为的人傻,傻乎乎的……。就像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的标题一样: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流行的翻译是: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我认为这个翻译有微妙的误差,不应该是“若饥、若愚”,而是“是饥、是欲” )—— 这不单纯是一种行为方式,而首先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
有一个与此关联的现象,叫”达克效应“。是说:能力欠缺的人容易高估自己,低估他人。
其实,达克效应不仅仅是在能力欠缺的人之中,也同样适用绝大多数人,尤其可能更适用于能力强的人。就如喜欢吃的人容易高估自己的胃容量;记忆力好的人容易高估自己的记忆准确性……举不胜举。
这个高估程度,我用”高估系数“来度量。比如某一件事情,你认为可以1天完成,结果3天才干完,高估系数就是3……我们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学会准确评估的过程。通过将自己的能力从1,提升到N;或者将自己的估计,从N降到1。
但是,即便对于相当成熟度的成年人,高估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比较成功的人,自我高估普遍而且很难消除(身边不太有不同的声音)。过度的、长期的……高估自己,非常有害。我自己的观察,成年人高估自己超过30%,就非常危险了。
”自我认知黑洞“和”达克效应“,有相似有不同,像交叉十字,是从不同角度看人类自我认知的局限性的两种表现。达克效应有时可以通过外部的发展、评估……来消除。自我认知黑洞则太难、太难……尤其是组织中领导者的自我认知黑洞,如何突破和克服,都是太难的课题,但又极其关键。
如果一个领导者集“自我认知黑洞”和“达克效应”于一身,两个方面都很厉害,就会很麻烦。一方面,他自己的问题,无法意识到;另一方面,他又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所以无法从其他人身上获得支持,无法在身边找到好的“镜子”……从而很难获得清醒的自我认知,而且无法靠自己来拯救自己 —— 我们无法拎着自己的头发来离开地面。
这是非常非常难的课题,帮助一个领导者突破“自我认知黑洞”和“达克效应”,从自我认知的局部最小点 —— 从一个“自我认知陷阱”中跳出来。
对此,有两种处理方案:
第一种:接受“旁观者清”,承认自己并不总是唯一掌握真理的人,承认自己可能是个傻瓜。就是在认知原理上,意识到”自我认知黑洞“和"达克效应",从而能够放弃”理性和感性的自负/自信“,愿意相信真理可以更多地分布在其他人那里(这不一定等同于民主) —— 并且,愿意接受因为听取其他人意见所要承担的代价。
第二种:连续问自己5个为什么?每犯一次错误,领导者和自己的对话不是说:“我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而是回到当时的情境,问自己: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如何能够避免犯下当时那种错误?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为什么……,"连问5个为什么"(据说是丰田的文化),深刻地追问。
---------------------------------------------------
注1:关于”自我认知黑洞“,我自己身上也有:
——我以为自己和蔼,别人觉得严厉;
——我以为自己直率,别人觉得不尊重;
——我以为自己说事仔细周密,而别人觉得罗嗦;
——我以为给别人建议指导是关心帮助,别人觉得好为人师;
——我以为自己介绍职位身份会让别人更好地理解观点背景,而别人觉得这代表自大
——我以为自己理想主义,而别人觉得眼高手低
注2:我们自己有认知黑洞,每个人都有。人们不知道自己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自我感知不一样,会误解自己,也误解他人。所以,“知人”难。孔子曰:听其言、观其行。增广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对一个人的了解和判断,需要时间,需要深入。
注3:关于达克效应的内容,转引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达克效应/5639178?fr=aladdin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颁给了来自Cornell University的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因为他们的一篇报告《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报告所写的内容被称为“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文中说到:“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这话应该是达尔文说的)。
Kruger和Dunning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1.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4.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注4:自我认知黑洞,有点类似Johari Window(乔哈里窗),乔哈里窗有四个象限:1)别人和自己都知道的;2)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3)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4)别人和自己都不知道。不过这两个概念侧重不一样,乔哈里的自己不知道的,不代表自己不能够知道。而“自我认知黑洞”强调的是:自己很难认知到,即便别人指出来也没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