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毛虫
概要
寄生于人体的常见鞭毛虫有十余种。常见的有:利什曼原虫、锥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及阴道毛滴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全球危害人类健康的十种主要寄生虫病之一)
概要
1、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寄生于人和某些哺乳动物的小肠,引起以腹泻和消化不良为主要症状的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简称贾第虫病)。由于在旅游者中发病率较高,又称为“旅游者腹泻”。
形态
1、滋养体:生长、发育和增殖阶段,具有运动和摄食功能,为致病阶段。
2、包囊:不摄食不活动,为传播阶段,四核包囊为感染阶段。
一、滋养体
1、大小:9-21μm×5-15μm×2-4μm。
2、形状:纵切为半的倒置梨形,两侧对称,前端宽钝, 后端尖细,腹面扁平,背部隆起。
3、鞭毛:4对,分为前侧鞭毛、后侧鞭毛、腹鞭毛、尾鞭毛各1对。(滋养体借助鞭毛摆动作活泼的翻滚运动)
4、细胞核:1对,对称分布在吸盘底部。
5、轴柱:1对,纵贯虫体中部,连接尾鞭毛。
6、中体: 1对,呈爪锤状,与轴柱的1/2处相交。
二、包囊
1、大小:8-14μm×7-10μm
2、形状:椭圆形
3、囊壁较厚,与虫体间有明显空隙
4、未成熟包囊2个核,成熟包囊4个核,多偏于一端
5、可见鞭毛、轴柱等
生活史
一、生活史图解
二、小结
宿主:人和某些哺乳动物(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寄生部位:主要寄生在十二指肠或小肠上端,借吸盘吸附肠壁
繁殖、致病阶段:滋养体(二分裂法繁殖)
感染阶段:四核包囊
传播阶段:包囊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食入污染四核包囊的食物和水
致病
一、致病机制
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虫株致病力:不同虫株致病力不同
2、宿主免疫力:丙种球蛋白缺乏、IgA缺乏易感,可出现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等严重临床症状
3、二糖酶缺乏:小肠黏膜病变加重的直接原因
二、病理学变化
滋养体寄生的小肠黏膜呈现典型的卡他性炎症:
黏膜固有层急性炎性细胞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绒毛变短、变粗。
三、临床表现
大多数感染包囊者多呈无症状带虫状态,称带虫状态。潜伏期1-2周,最长45天
急性期:突发性恶臭水泻,偶见黏液,极少带血,伴有恶心、厌食、上腹及全身不适,或伴低热或寒战,部分患者持续数天后症状可自行消退,转为无症状带虫者;幼儿患者病程可持续数月,出现吸收不良、脂肪泻、消瘦等
亚急性或慢性期:部分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亚急性期表现为间歇性排恶臭味软便,伴腹胀、痉挛性腹痛等;慢性期表现为周期性稀便,甚臭,病程可长达数年;患儿数年不愈可致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
实验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考)
1.粪便检查:
急性期取水样稀便:生理盐水涂片法查滋养体
慢性期取成形粪便:碘液染色涂片检查包囊
(由于包囊排出有间断性的特点,故检查时以隔天粪检并连续3次以上为宜)
2、小肠液检查
(1)十二指肠引流法:粪便多次阴性者可用此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2)肠检胶囊法:让患者吞下装有尼龙线的胶囊,线一端留于口外,胶囊溶解后,尼龙线松开伸展,3~4小时后到达十二指肠和空肠,滋养体粘附于尼龙线上,慢慢拉出尼龙线,刮取附着物,镜检
3、小肠黏膜活检
流行
一、分布
全球性分布,全世界感染率为1%-20%,是美国最常见的一种人体肠道寄生虫病
我国贾第虫感染特点:乡村高于城市
HIV感染者、同性恋者感染率高
二、流行环节
1、传染源:粪便中能排出包囊的人和动物
保虫宿主:家畜(如牛、羊、猪、兔)
宠物(如猫、狗)
野生动物(如河狸)
2、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感染的重要途径
(2)接触传播:多见于卫生状况不良的地区,也见于同性恋之间的肛交行为,常为“粪-口”传播
(3)经食物传播
【包囊壁较厚,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低温、自来水中的氯气均不能杀死包囊,在高温(50℃以上)或干燥环境中较易死亡】
3、易感人群:
均有易感性,尤其是儿童、年老体弱者和免疫功能缺陷者
贾第虫是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机会致病性寄生虫之一
防治
控制传染源:积极治疗患者和带虫者
常用药物甲硝唑、呋喃唑酮(痢特灵)、替硝唑、巴龙霉素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人和动物宿主粪便管理,防止污染水源
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