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境界有三层。
一为「吃饭」,二为「吃情」,三为「吃人」。
「吃饭」
「吃饭」,顾名思义,就是果腹充饥。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属于最初级的生理需求,是为了安抚肠胃空虚的呐喊。
现在的人们,普遍都有着A3腰、双下巴,对于赤裸纯粹的饥饿感早已失去真切的感受,吃饭更多成了一种仪式,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集中发生,快速完成,是切换紧张工作状态的暂停键,也是证明存在即合理的提示音。
快,是吃饭的核心指导思想。
公司餐厅,楼下小店,连锁快餐,只要步行时间低于10分钟,都是可以酌情考虑的地点。一旦违反这一原则,吃饭时肯定心神不宁,不是在等待上菜时连声催促,就是在动筷时不停抬腕看表。
点餐时,不要纠结营养与搭配,也要避免肠胃与食物的直接对话,最好所见即所得,开门见山,速战速决,这才是吃饭的标准姿势。
今天的肉丝有点老,这个菜酱油多了,最好有碗蛋花汤……,Stop!要及时叫停这些无意识的挑剔和奢望。1点半还有个会,下午还要回复几封邮件,明天有份材料要交……,No!缺乏专注和虔诚的吃饭,都是对吃饭本身的亵渎。肚子里有了充实感,思绪有些缓滞,眼皮感到沉重……,Bingo!这是心无旁骛,正确履行吃饭仪式后,食物对你深情款款的热吻。
据一项针对都市职场人士的调查研究发现,认真按时吃饭的人,在业绩完成、薪酬增长、职务升迁等方面,与不吃饭的人相比,有着压倒性的竞争优势。
因为,凡是不吃饭的,都饿死了。
「吃情」
「吃情」呢,就是吃情谊,建立在情感与归属感的需求上。
朋友间的情谊需要吃饭来巩固,同事间的私交需要吃饭来拓展,恋人间的感情需要吃饭来升华。吃,此时上升为一场行为艺术,主题的展示和表现的途径成为吃的核心内容。
吃货相聚,好吃是吸引力。恋人相约,情调是关键词。熟人在一起吃饭,自己舒服就好。陪领导客户吃饭,得让他们先舒服。场合不同,个人定位也自然不同。
高谈阔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这是国人最常见的吃情谊场景,但只是表象。把一干人等通过吃饭这个名义召集在一起,总归是要解决一些问题的。即使做不成朋友,能消除平日的隔阂也可以。合同能签最好,达成初步意向也不错。最后终归没点头,可也没表示反对啊。这样的结果,已是胜局。
即使什么目的也没达成,这不还混了个脸熟嘛。
情感的力量往往使人无法抵挡,尤其是包裹在美食之中。吃个三五回下来,往往是,新朋吃成老友,上司吃成哥们,仇人变成闺蜜,客户成了知己。但还是平常心的为好,毕竟,在饭桌上一言不合,动起手来的也不是少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吃情谊都是情感与归属感的驱使。如果有位多年断了联系的朋友突然请你吃饭,除了他真的很想念你,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他要买房了。
「吃人」
「吃人」,看字面意思这么恐怖,都是省略惹的祸。
简单解释,就是忽略一切,只关注跟谁吃,在吃中实现自我的完整。
拥有一个吃货好友,是「吃人」的起步阶段。
这样的角色,通常是个热爱生活,憨态可掬的女孩子。一见到她,你就食欲大增。自此,你就拥有了一个美食APP,每家餐馆的头牌特色,摆盘上菜、服务态度、综合评分,她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为你省却许多探索尝试的时间。
但你之蜜糖,我之砒霜,能找到口味契合同步的,实在是一种奢望,可遇不可求。
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这才是最高境界。
恋人间的吃饭总是充满了童话色彩和魔幻主义,情人眼里放烟花,停不住的噼里啪啦。不管是在格调优雅的烛光里,还是昏暗喧闹的路灯下,两个人情深意切,灵魂出窍。
一块蛋糕能够穿越时空,让彼此的童年经历产生交集。一杯饮料可以打破偏见,把两人的爱情小船升级为豪华巨轮。
坐在路边摊,风尘仆仆,浑然不觉,吃碗馄饨,依旧心满意足。走进小饭馆,人声嘈杂,食客云集,叫碗拉面,照样气定神闲。即使只是一串糖葫芦,一根雪糕,就在大街上边走边吃,吃相全无,路人侧目,那也丝毫没有关系。他们早就屏蔽了这个现实的世界,除了身边人,其他都不可见。
如果身边有个人,能让你吃出这样的感觉,那还犹豫什么?
没有什么值得怀疑和担心。
除了体重。
吃,永远是关乎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哲学和信仰,独特隐秘,无法分享。
图片作者:Ryan McGuire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