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叙
(一)语录
1、《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说明:学生,在家里应当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对人恭敬而有礼貌,说话做事谨慎而严密,为人诚实而又守信用,对人有广泛的爱心的同时又要亲近品行高尚的人,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再去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
2、《后汉书·列传·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说明:百善孝为先,孝行是所有德行中第一要做到的,是所有美德中第一要拥有的。
(二)典故
1、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论证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究信用。
2、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很穷,他必须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的知识很渊博,人们都很佩服他。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听了,告诉他们说:“学习要利用‘三余’,‘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董遇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高自己水平的。论证了“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要对大家有爱心,应该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平时有精力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一、入则孝
(一)语录
1、《劝孝歌》:“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
说明:不要用不孝的罪,来枉费吃掉人间的无骨。天地虽然很大,但是也不能容纳不孝忤逆的人。
2、《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说明: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
(二)典故
1、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湖北境内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后来,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
论证了:“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况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2、孟子小的时候,有-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块布割断。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 -线- 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论证:“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的教诲,一定 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二、出则悌
(一)语录
1、《史记·五帝本纪》:“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说明:这是古人用来描述一个家庭和睦的状态,典型的儒家思想。怎么样才能搞好一个家庭,就是要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尊老爱幼。“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说明: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二)典故
1、西汉时期有个著名贤士卜式。父母去世后,兄弟两人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十几年过去了,卜式的羊群繁殖到了上千头,他购田置地,建造房屋,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家。
这时,他的弟弟却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了,于是卜式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卜式的行为感动了弟弟和所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如果他们的父母亲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论证:“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兄长要友爱,小弟要恭敬,一家其乐融融,父母心中就快乐。孝道就在其中了。兄弟之间少计较财物,怨恨就不会产生。言语能包容忍让,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2、信陵君是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他是个敬老爱贤的人。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看城门的老人侯赢怀念有贤德,就十分郑重到地前去请教。他亲自驾着车,把,车上尊贵的位子空出来留给侯赢。侯蠃早就知道信陵君的名声,但为了考验他,当信陵君去接他的时候,侯蠃故意装出傲慢的样子,但越是这样,信陵君对他越恭敬。侯赢见状,知道信陵君的敬老是真心的,于是痛快地做了他的门客。论证:“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对待长辈应懂得礼让。吃饭时让长辈先动筷子,就坐时让长辈先入座,走路时让长辈先行,晚辈随后。
三、谨
(一)语录
1、《偶成》:“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说明:论证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2、《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说明: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二)典故
1、司马光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后来人们又称他司马温公。温公小时候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但他并不骄傲,学习十分勤奋。为了每天能早起读书,他让人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用这个枕头睡觉,很不舒服,头只要一转动就会滑下来,这样司马光就会惊醒,起来读书。后来,这个枕头被称为“警枕”。司马光如此勤奋好学,从而使得他学识渊博,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温公警枕”的故事也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论证:“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早上要早点起来,晚上要晚些上床;人的一生很短,转眼就老了,应该珍惜年轻时的光阴。
2、唐玄宗在勤政楼设宴,宴会结束后,兵部侍郎卢绚以为皇帝已经回宫,便平稳地骑马走在楼下。卢绚容貌清秀、温文尔雅。走在路上,总是风度翩翩,仪表俊逸,与众不同。仍然在楼上垂帘观看的皇帝被他的风度吸引了,忙问左右近臣:“这人是谁?”近臣便把卢绚的姓名告诉了皇帝。皇帝连连称赞他含蓄宽容、风度不凡。论证:“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走路要不慌不忙,站立要姿势端正,作揖时要弯腰,让身体成一弯形,尽可能表示出你的恭敬。
四、信
(一)语录
《大学》:“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说明: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2、《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说明: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二)典故
1、
北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词人——晏殊
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论证:“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是讲如何说话,说话关键在於要有信用。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讲话不守信用,承诺了,到时候又违犯,不守诺言,这个人慢慢的就会遭到大家的不信任。大家不信任他,他就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论证:“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的减少消失。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五、泛爱众
(一)语录
1、《使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说明:“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把他叫做“高人”,并且因此感到奇异。
2、《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说明:在天下人担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二)典故
1、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但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婴来了,想羞辱他,于是就在城墙下开了一个又低又小的门。晏婴知道这是楚国人故意羞辱他,就说:“我是前来访问的, 这是狗洞,不是国门,如果我访问的是狗国,我就从这个门进去。”楚国人一听,马上打开城门让晏婴进去了。晏婴见到楚王,楚王故意问他:“ 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了。”晏婴回答说:“ 我国派人出访有一个规矩,上等国家派上等的人物,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国了。”楚王又安排人在他们谈话时押过来一名犯人 。楚王问此人犯了什么罪,下面人回答:“他是齐国人, 犯了偷窃罪。”晏子马上说:“淮南的橘子树到 了淮北就成了枳;(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准北则为枳)齐国人到了 楚国就成了贼,看来是水土不同啊!”楚王听后,觉得晏婴很了不起,对他肃然起敬,并马马向他致歉。论证:“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品德修养高尚的人,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
2、仁杰是武则天时的名臣。有-次,武则天对他说:”虽然你政绩突出,可还有许多同僚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狄仁杰说:“臣本不才,别人批评臣,正是对臣的监督和爱护。如果陛下认为臣做得不对,臣愿意明白自己的过失并改正;如果陛下明察,认为臣做得对,不相信流言,那是臣的荣幸。既然如此,臣何必知道他们的姓名呢?"武则天听后,大为赞叹,认为秋仁杰确实有大臣的风度。论证:“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得了人家的好处应该想法去报答,和别人结的怨恨要想法去忘掉;抱怨不过是一-时,报恩才是长远的事。
六、亲仁
(一)语录
1、《论语·里仁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说明: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说明:志士仁人绝不为了自己的享受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二)典故
1、孟轲(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孟轲的职责。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坟墓,他便经常学着上坟人的样子,又祭祀又跪拜。孟母怕儿子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了 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邻居是个屠户,孟轲又学着吆喝卖肉。孟母王分担心,文把家搬到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每天听到的是读书声和先生的教导,学堂里琅琅的读书声吸引了孟轲,他渐渐地也学着念起书来。孟母终于满意了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轲终于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后来,他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最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亚圣”。论证:“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随之减少。
2、三国时有一个叫王烈的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威望。 有一个人偷了别人一头牛,被失主捉住了。偷牛的人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你怎么罚我都行,只求你不要告诉王烈。”这话传到王烈听了,他立即托人赠给偷牛人一匹布。有人不理解,王烈解释道:“做了贼而不愿让我知道,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我送布给他是为了激励他改过自新。”后来,这个曾经偷牛的人果然金盘洗手,而且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好人。论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不相同;品行一般的俗人多,品行高尚的仁者少。
七、余力学文
(一)语录
1、《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说明:在读书的同时更加要善于去思考,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然而只是埋头苦思不进行书本知识的汲取,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得不得解决。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2、《论语.卫灵公》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说眀: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这一句话讲明了躬身实践的重要性,与其想太多,不如去行动更实在。
(二)典故
1、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地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结果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纸上谈兵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
论证:“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如果不能尽力实践所学的道理,只只知一味死读书,就会变得越来越浮夸,做人谈何成功!如果只看重身体力行,却不读书学习,就会助长自己的偏见,最终一定会违背真理。一个人不能一味地空谈理论,空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告诉我们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2、杨揞小时候,特别爱读书,而且学习十分专注。-天,杨揞坐在院里的李树下看书,熟透了的李子从树上掉下来,打中了他的背,他一-动不动地读自己的书。孩子们纷纷来抢夺那从树上掉下来的李子,得到了的正津津有味地品尝李子的美味,没有得到的正懊丧不已,还要想办法弄几个吃吃,拿竹竿的拿竹竿,爬树的爬树,只有杨揞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看书,在书海里遨游是他最大的乐趣。论证:“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 信皆要。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在读书时务必切切实实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