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诩为一个阅读爱好者,虽然每年比不上那些大神读上百八十本,但是基本都有保持阅读的习惯。阅读的书籍以文学类作品居多,也会读些历史、心理学、人力资源相关的书籍。大概就是因为小说类看多了,竟以为自己阅读力还可以,直到阅读被各种读书会安利的教阅读的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才算是将狂妄的自己打回原形。
较之以前对于读书的理解,才觉得太浅显,总以为读完一本书,画个思维导图,或者写个读后感,就算是完成了阅读,实则,这距离真正阅读一本书还有很长的距离。
平常阅读文学作品,我通过作者的文字和表述了解这个故事是怎么发展的,人物是如何刻画的,最终走向了怎样的结局。阅读完毕后,通过个人简短的复述,能够知道这是个怎样的故事,人物性格是否饱满,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评价它的好与不好,继而推荐给其他人,或者因为觉得不好,而告诉想看的朋友它不值得一读。
那么通过我近期阅读的这本书的章节,发现有很多我们对于阅读的误解,当然阅读方法与准则更适用于论说性的书籍(回想起来,关于逻辑严谨的好书,看得真是太少,自惭形秽),但是对于大多数好书,经典类的书籍阅读还是有所帮助的。
一、阅读书名及副标题,进行分类
我们一般去选择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要么是通过他人推荐,抑或是喜欢作者,但是更多的则是通过书名,简单地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癖好。看完书名,如果有副标题,它则是对主题的进一步阐释,有助于我们在大脑当中对它有个较为明确的定位。那么此刻,我们在大致知晓这本书作者可能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事实或观点后,对书的类型进行分类,到底是属于文学作品,还是历史、哲学、心理学等科学类作品,它决定了我们不同的阅读方式。
当然单单靠书名,我们可能会错过一些好的书,就像我们经常因为电影名称起的太二而放弃看它一样。
二、阅读大纲,了解书的框架
阅读正文之前,先看大纲,对于这整本书的内容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对于书的框架也会有逻辑性的解读。我们也会通过框架部分,知道哪些章节可能是紧扣主题、或者对主题进行深度论说的,找出这部分并作为重点阅读部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三、找出问题,进行阅读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带着问题阅读”,这个问题包括这本书主要讲什么,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阐释,为什么要这样的结构进行论说,自己想通过这本书解答自己的什么疑问等等。这都是我们需要从书中提炼的,阅读的过程则需要我们专注,才会知道答案。
以上是关于进入正文阅读前的三个方法。
而关于具体内容的阅读,同样有方法需要学习。
一、与作者达成共识
虽说我们阅读一本书,是单方面的事情,实则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与作者思想交锋、对话的过程,如果他与我们想法相似,则会产生共鸣,反之,则会放弃阅读,或者与之辩论,直到让自己的思想占上风为止。
所以,在阅读时,与作者达成共识至关重要。无论是对于词义的理解,还是自己先摒弃个人的成见,都需要我们与作者在前提或者词义的理解上达成共识,这和谈判是一样的道理。
二、找出关键句,理解主旨
这是阅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需要我们对于作者的意图有较为精准的把握。记得以前总是停留在我们感兴趣的句子上,或者表述新奇的部分上,读上两边甚至三遍。而这有可能让我们错过真正对主旨理解的部分。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将那些我们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会让我们抓狂的部分,去多次阅读,做深度理解,因为它才会是我们真正需要理解的内容。
好比我们处于舒适区,对于阅读起来毫无障碍的书籍,总是看起来特别快特别爽,但是回想下,它真正让我们学到了什么,是不是要打个疑问号。所以,我们需要跳出舒适区,去阅读自己觉得好像理解起来有点难的东西,当理解了悟的时候,那才是我们真正成长了。
从众多的段落中,找出主旨,是不太容易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看了一段段文字之后,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不同于作者的表述方式,但是要让其他人都明白这部分到底在讲些什么。这才算是知道它的大意,并从中找出支持书籍主题的主旨,同时,这部分也需要做深度的分析阅读。
这个环节,我们常发生的错误就是,自己要么表达不出来自己理解的意思,要么就是作者的话被调换个顺序说,这都属于文字的理解,而不是想法或思想的理解。
三、找论述和论据
通常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就是观点和论据。而阅读论说性书籍的时候,同样如此。通过关键句,找出作者持有的观点后,需要我们找出支持他这一说法的理论或者科学实验依据。这有助于我们去推论作者的论据是否能够支撑他得出最终的结论,对于评价它是好书还是不太好的书,也是重要标准之一。
掌握方法的阅读,对于我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在寻找观点和论据的过程中,也是对我们自身观点思考的过程,有冲突,可能更会激发我们专注阅读的信心,因为实在太想看看是什么样的论据支持他有和我们完全相悖的观点。
阅读一本书,不能因为我们太想标新立异,而不加理解作者主旨和前提背景的情况下, 做出诋毁的评价。阅读,不是一场胜负的比赛,而是观点与观点的较量,理性面对,才能帮助我们成长。
后续阅读,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