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接近十年,时常会有一些同学的消息传到耳中,总是感叹:“为什么有些人混的那么好,大家同时毕业,差距已不是一般的大。”知道的多了,会发现那些混的好的同学身上存在着某种共性。正所谓是好有好的原因,差有差的理由。
如果让现在的自己给十年前的自己一句忠告的话,那我肯定会说:“确定自己的方向之后,持之以恒的坚持走下去。”那些混的好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是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可能是中学、大学,也可能是工作后)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后,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去坚持实现它,尽管这中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我就读的是一所师范大学,毕业生大部分进学校当老师。有做中学老师的,也有做大学老师的。而大学老师又分普通院校教师和重点院校教师。这其中比较好的当然是去重点院校做高校老师。
观察那些进高校做老师的同学,发现他们除了成绩优秀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懂得持续的、长远的去经营自己的人生。
小佳是我高中同班同学,高考我俩考入同一所大学的不同专业。在去学校报到的火车上,一个师兄问我们毕业以后想做什么?我当时对这个问题还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就连报考大学也有一点一时兴起的感觉。所以当我听到小佳很肯定的回答“当科学家”时,我是有点震惊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的不同反应导致了我们俩以不同方式度过了我们的大学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尝试做了很多事情。有一段时间,我听说听讲座好,就发了疯的到处找讲座听;又有一段时间,我听说社会实践好,就在上课之余同时做了三分兼职;我又看到说多看课外书好,有一个学期我天天泡图书馆。我也在很充实的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但所有的行为都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漫无目的的感觉。就连最后的上研究生,我也只是觉得有一个保送机会,不上白不上,而我从来没问过自己,我为什么上研究生?
这四年,小佳也在走着属于自己的路。大一,她竞选系干部,担任系团支书,同时在课余时间补习英语。大二上学期以高分通过托福考试,大二下学期进行GRE考试,成绩不理想,大三重考通过。大三撰写专业论文两篇并发表在权威刊物上。大四申请出国,最终被推荐到挪威大学继续研读本专业。
在我工作的第七年,小佳从挪威大学博士后毕业,进到国内一所211大学继续她的专业研究,她离她的科学家之梦越来越近。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说:“我也觉得我每天很努力,很勤奋,但为什么我的努力没有别人那么有成效呢?”那我们得问问自己:自己是不是有一个清晰的、可行的人生目标,自己的所有努力、所有付出是不是都通往这个方向?同样是打井,你是找准方向每天深挖一个坑直到挖出水呢?还是挖了无数个坑,但一个也没出水。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我觉得自己的才华、能力各当面都不比别人差,但在面临一些重大选择时,总是做出令自己日后后悔的决定,导致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心态不好的人,更是会慨叹自己怀才不遇、时运不济。
老实说,我自己也有这样的困惑。我们当年高考是先估分后报志愿,我报考了一所录取分比自己真实分数低几十分的学校,很多人都替我感到惋惜。我自己内心也时常遗憾:自己当时为什么不报一个更好的学校呢?
研究生毕业,导师让我继续读博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但我还是决定来到一所中学工作。几年后,当我看到当年那些继续深造的同学一个个都进了高校,我又想自己为什么当时不再坚持三年,也许这三年会导致自己整个人生的不同。
有时我会将这些选择归因于自己性格保守,有时也会宿命的认为自己命该如此。不然为什么自己平时都很努力认真,做事也不差,但一旦面临人生的选择,就如同被施了魔法般变怂了。
前几天,我看到微软高级研究员张亚勤讲的一段话,我的心突然触动了一下,也为自己多年来的困惑找到些许答案。
他说:“自信是一种感觉。一个人的成长,然后成功,往往靠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引导着你的判断。一个正确的判断,不仅决定你在一件事情上的成败,更重要的,它是你走向哪个方向的分界线。比如有两个人,有着同样的环境,其中突然一个就上去了,另一个可能永远都上不了这个台阶。最重要的区别是他做出了什么样的判断。这个东西无法用考试分数来衡量,但确具有决定意义。我从小到大,周围总是有很多人,只因一念之差,后来就一切都不同了。”
这种自信,不光是对做事能力的自信,更是对自己整个人生状态与境遇的一种自信。
我当年不敢报考更好的学校,除了表面上对自己成绩的不自信外,更多的是内心深处对自己不被录取的恐惧。我没有强大的内心去面对复读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我不选择读博,很大的原因是我对自己外貌、形象的不自信。我怕自己再找不着对象就会真的变成大龄剩女,而读博无疑会更增加找对象的难度。我知道我们系有好几个女生都因为有我这样的想法而提前终止学业。但事实是,好多当时选择继续深造的女生也是没有对象的,包括小佳。但工作之后一个个也都很快成家。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从来没有担心过自己会被剩下。
我的叔叔年轻时是村里的民办教师,论文化、论能力当年都是村里数一数二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村干部换届,大家一致推选我叔叔。叔叔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拒绝了。由于我们村所处位置交通便利,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下子办了好几个企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示范村。村干部的地位与当年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叔叔有时说起往事,掩饰不住的落寞。但我知道叔叔当时选择继续做老师,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他不敢冒风险失去这份稳定的收入。或许他内心深处就不相信通过自己和大家的努力,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同样的境遇,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不一样的人生。而这种自信的培养,除了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外,还与自己的心态以及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耳濡目染的环境有关。
当然那些混的好的同学各自身上都还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东西。比如有些同学眼光独到,有些同学遇到了人生的贵人等等。但我讲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共性。越是真理的东西越是简单。
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大家已渐行渐远,我们还有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愿不负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