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文化类节目大行其道,博得眼球。
但是扎堆式的上纲上线很容易高开低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季高口碑,后续的剧集,口碑越来越低,甚至门口罗雀。比如:《奇葩说》。
为什么呢?其实,好的节目,无论综艺、影视,都殊途同归。
首先,它得真诚——没有“套路”,追求“真”和“多元化”,能够让你在约定俗成外听到另一种声音,甚至,颠覆认知。
其次,它得“有趣”——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有趣才是人生的春药,疗愈你乏味的生活。什么才是高级的有趣呢?它要幽默与严肃共冶一炉,在对他人的调侃中,也有一份共情的善意。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好节目的根基,有质感。
很少有国产综艺,能像《圆桌派》这样,连做3季,每季评分都在9分上下。
作为中转和间歇,第三季的番外《圆桌时光派》虽然只出了两集,却吸引了2000多万忠实粉丝观看,稳稳拿下豆瓣9.1,登上2019文化节目TOP榜。
和《圆桌派》一样,嘉宾围坐在圆桌旁,点一炷香,沏一壶茶,摆上几盘点心,围绕一个话题边喝边聊,清汤寡欲却能直击人心。
这次番外的名字中多了「时光」二字,而节目谈论的两个话题也都和时间有关——「初老」和「着急」。
围坐圆桌的四人中,除了主持人窦文涛之外还有《舌尖》系列、《风味人间》的制作人陈晓卿、中国香港作家马家辉、以及青年作家蒋方舟。
洗手焚香,高谈阔论,窦文涛直接抛出话题: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老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00后登上舞台之后,曾经“伪老派”的80后、90后在“叹老”这么多年后,终于不可避免地真情实感觉得自己“老了”。
相较于其他三个60后的老男人,泛90后的蒋方舟更有发言权,以前三十而立正值大好年华,如今却也是一个被叫做“阿姨”的年纪。
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现在的她很难归到年轻人的那一类,却又没有完全变老。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初老”吧。
在过去,三十而立,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40岁的时候到职业生涯的巅峰,开始收获人生的果实。
而今,淘汰速度也变得飞快,到30岁的时候,甚至是一个人的收入曲线和职业曲线的顶端。
真正应验了张爱玲的那句话:“出名要趁早”。
究竟什么样的年龄算老呢?
中国最懂吃的人,《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一个把吃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资深“吃货”提出:老没老,你的味蕾知道。
“味蕾能一直保持,但年龄段不同,爱吃的东西也有不同:年轻时喜欢吃过瘾的(撸串这种很暴力的)、比较刺激的(辣的),还有以撑为幸;年长的时候就温和的。”
说起初老这回事,陈晓卿已经记不清了。但最近一次体验,让他印象深刻。
拍摄《风味人间》时,有一次在新疆,刚好洪水把路冲坏,车能过但人不能。别人劝他坐车,他觉得自己还年轻,目测了一下距离,感觉跳过去不成问题。
结果这一跳,摔了个大跟头。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真的老了,可能你的思维还很活跃,但是身体机能已经迟缓、落后于思维。
就像马家辉在节目中引用的一位南美作家的话那样——
“变老就是你越来越清楚你身体每个器官在哪里。”
终归是过了那个“熬夜撸串蹦迪”的年少轻狂活力四射的时候,如今各个成了“保温杯在手,枸杞我有”的养生达人。
张泉灵曾说过,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再见都不会说。对于万千的像蒋方舟这样的85后90后一代人来说,初老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心理上的焦虑。
正是而立之年的青壮年开始察觉,自己就像田径比赛中,赛程过半逐渐被拉开距离的选手。曾经紧跟时代步伐的自己,如今竟然有些狼狈不堪。
于是开始焦虑,担心自己被时代落下,被社会抛弃,成为「被历史扫进垃圾堆的一代人」。
其实,真正的焦虑不是来自于年龄,而是恐惧能力不足够,然后又焦虑;如果足够自信的话,你就不会感觉老的。
因为初老,变得焦虑,焦虑的结果则是着急;所以在第二期的时候,承接第一期的初老,直言“着急”话题。
视频越来越短,15秒的短视频甚为流行。
看电视剧,看综艺,再无耐心,不是一心二用便要用倍速播放。
“30分钟读完一本书”,“5分钟看完一部电影”这样的剪辑节目,霸占播放榜单。
“快”成了这个时代的代名词,“着急”则是人们的常态。
这期节目中,窦文涛也承认自己变得越来越着急,“像个守财奴一样,在算自己的时间”,跟人吃顿饭,都得先计算一下,时间成本的价值,还因此得罪过朋友。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商家必须抢夺大家的时间,谁抢夺到的注意力越多,谁就越赚钱。所以越来越倡导即时消费、满足快感,而非等待的“延迟满足”,催生了一种注意力经济。
遗憾的是,我们越着急获得信息,获得智慧,我们浪费的时间就越多。
所以,窦文涛说,今天,我们面临着一帮小骗子,时时刻刻都在用各种手段诱惑你的注意力。
在这个高效率的时代,大家被引导得都变得着急了,重点是:你如何安顿你的着急。
窦文涛关闭了自己的朋友圈。他说,每天看朋友圈占据了他太多的时间,一个一个的标题似乎在愚弄自己的智商,但又不得不点进去,点进去后又觉得毫无营养。
陈晓卿,作为一个美食纪录片导演,就坚持不吃外卖,没时间吃饭时,宁愿饿着,也不用外卖解决。
马家辉则是以“出世”的态度看待“入世”的人情。
现在让自己忙起来很简单,难得的是让自己慢下来。再难一点的是能从容地和这个慢下来的自己相处。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四个人的坐而论道,让我们能够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蒋方舟的少年成名,三十而立,正值生命的华彩溢章,既奋进又迷惘;
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吃吃喝喝中蕴含着生命哲学,填饱肚子,喂饱精神;
马家辉则是择其所爱,爱其所择。前四个字是前半生,后四个字,便是余下的岁月了;
窦文涛插科打诨,大隐隐于市,身处闹市,内心却一片澄净。
看完这番外的两期节目,不仅是听到嘉宾聊了什么,还能让你不断延伸开去,想到更多东西,让自己遇见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或许这就是《圆桌派》好看的原因吧。
在《圆桌派》其他的剧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谈“粉丝时代明星人设”,谈“社交时代男女之防”,谈“侵权抄袭”,谈“失眠脱发”,谈那些并非昙花一现、潮起潮落,而是人性与社会之永恒的命题,很多金句被我们奉为圭臬。
“欲望比你手头上的钱多一块就是贫穷。”
“成熟要接受不完美不如意,成熟也意味着分寸。”
“人生要吃三碗面:体面、场面、情面。”
“认识世界不重要,认识自己最重要;认识哪儿好不重要,知道哪儿不好最重要。一个人之所以能在社会上迅速进步,就是知道自己哪儿不好,你改了。”
不难发现,四个人并没有全然统一的观念,甚至不会给观众强行灌输价值观,而是温润地传达着自己的态度。
就像窦文涛所说的——
“我的嘉宾都持有强观点,圆桌派对于所有观点都是等量齐观的。
任何事情不能以某一人一言而决,也许有的时候我们希望有一个导师可以告诉大家怎么解决我人生的迷茫,但是我觉得如果这样做的话反而是不尊重观众的智商。
我相信嘉宾的观点都并列出来,我们不定是非,观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思考决定更认同谁,这比我们提供一个结论对人的生活更有好处。”
就像这两集番外中,蒋方舟会有自己三十而立的不安,马家辉有自己五十知天命的豁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探索。
不管是向内的思考还是向外的延伸,时光不可逆转是既定的事实,正如木心所说“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时光匆匆,愿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孤执和英勇。
本文作者 | 蓝曼卿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
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或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