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打下的题目是“我想回家了”。
可是转念一想,这样的说法不够准确。
我想花一整夜的时间流浪在家乡的大街小巷中。
炒粉炒面鸡丝粥以及对街的绿豆沙通通涌入我的肠道中。
我也想花上一天的时间,从城东到城西,看看一年下来,哪里铺上柏油路了,哪里又开了新商场了,哪里又多了家网红店。
想回家,除了想回去看下那个自己从小生长的小窝外,还想着把以前的回忆通通捡起来。
这种淡淡的想家的感觉,写了十几年的作文都没有写的出来,可却在外读书这几年,一下子就全部找了出来。
所以倒不如说:我想回阳江了。
这样的准确,或许更能表达我这一次的想念。
可以前的我不是这样的。
如果在家把我以前的记事本找出来,随便一个,开头的一页必定会有几个大字:努力点,去到更远的地方。
因为印象里,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机场、没有地铁、没有成熟的公交体系的话,是没有资格把自己称为一座城的。
后来来到了南京,实习的时候上下班要么是地铁要么就是滴滴,压着最后一秒的哨声,踩着点来到工作地。
有时候挤在人群中,靠着地铁门,望着窗外,想着如果要是在那个三线小城市生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节奏是否会慢点?
在难过伤心的时候,是否会多一份依靠?
我不知道。
但想起在阳江的生活,更多的还有对那儿食物一种的思念。
被朋友问起广东人见面时一般怎么打招呼。
一开始来到南京时,我总会开玩笑的说是丢你老母。
但现在被再次问起,内心就会响起了一个声音:我们见面时,不是问你好还是不好,更多的是一句你吃了吗。
阳江人就是如此。
尽管在南京每天有无数的游人挤进来专门就是为了打卡小吃,但长时间的烟火气少了家乡菜的味道,异乡的饭菜再香也少了点什么。
有一天晚上在夫子庙转悠,远远地看到一个男人,我凑上去,他怎么有点像我爸。
穿着蓝色的风衣、牛仔裤配着一双牛皮鞋,脚步稳而带轻。
不管外貌还是走路的姿势,都让我有几分错觉。
眨了眨眼,定了定神。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告诉自己,这里是南京。
还记得上大学前,是我最后一次跟他吵架。
以前被他数落我总是默不作声,但那次我直接站了起来,音量可以覆盖过我妈在厨房的砧板声。
我讨厌他。
一度把他视为是我人生最大的敌人。
但翻开公众号后台显示读者的那一页,我爸是第一个关注我的。
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或许是我开始老了。
也不是这样吧。
就像写文,每一篇文章都会吸引一批新的读者,随着读者数量越来越多,你就会开始接触到其他公众号编辑、金主爸爸。
慢慢地你也会商业化,开始赚钱。
可并不是所有人的眼里除了钱就是钱,赚钱只是为了吃饱饭,而写文的那种情怀,自始而终。
长大的概念也是如此吧。
几天前和我妈视频。
我调侃着自己在南京已经开始穿棉袄了,我问她阳江是不是还热得要开空调。
我妈说家里也就二十来度,但入秋后的阳江,少了那份燥热。
妈妈还提起新家入伙的事情,问我能不能确定一个时间今年早点回家。
这一次我想都没想就说:一放假,立刻就回去。
回去吧,人的神经绷得久了,需要熬夜打游戏喝酒放松一下,在异地的感觉也莫不过如此。
在打下这篇文章时,听说自己的高中母校阳江一中也快109年生日了,但对于母校的校庆,好像还永远停留在105周年那会。
时间真快啊,我想回家后,也许很快的,我又想离开阳江了。
但人啊,就是由这种既矛盾又可爱的情绪才组成这个完完整整的我们呀。
那就回去吧。
从这个公众号有第一个读者起,我跟说过:年轻人,有多远就跑多远,有多大的才华,就勇敢的释放你所有的光芒。
而我今天想说一句: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因为流泪的人太多了,可是你的家乡,你背后那一切爱你的人,永远都保留着那一份对你的依靠。
那就回去看看吧。
回去看看路过东风三路尽头的海螺圆盘雕塑,回去吃一顿让自己满意的海鲜,回去看看你的朋友、你的亲人、你的爸妈。
以前我很讨厌跟我的读者提起阳江这个地方,曾经做过的一条推送,我还放在了副推。
因为那时候觉得,年轻人就不应该恋家,最好连想家的念头都不要有。
人这一生,要风风火火,大器早成,用足力量,马不停蹄。
可我今天要说的是:
记着我哦,阳江人。
人生也没有那么多必须或者是一定,偶尔的小憩、偶尔的幽默、偶尔的停暂,没什么。
如果想家了,不管是阳江的读者还是其他地方的读者,在冬天即将到来的那一刻,记得打给电话回家。
告诉他们,你想他们了。
记得有个作家解释过什么叫故乡,他说埋葬祖祖辈辈的地方,就是故乡。
几天我也定义了一下什么叫故乡:有种念念不忘却转瞬即逝,这股想念,一经燃起,就浑身剧烈。
以上。
本文作者:一 先 生
本文来源:一克松(一个糟糕青年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