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行动661/1001(17.7.13)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是一本关与学习方法的书。
我是带着以下问题来翻阅这本书的:
1.这本书,和我们以往知道的那些知识管理方面的讲座和书籍有哪些区别呢?
2.既然讲的是知识管理的“精进”、“指南”,那么肯定要有详细的推进步骤以及将要到达的目标方向的管理了。也让我找找看适合自己的。
接下来,我来梳理下自己对这本书的认识。
作者将知识定义为:只有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想想看,那些每天看到的、学到的,如果没有形成有效转化,就只能在数据和信息的级别上,够不上知识的层级。
什么样的知识才会有用?
作者通过多年的观察学习,反思记录,尤其是查理·芒格老先生对他产生的深厚影响,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有些知识要比其他知识的影响更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些知识在一定的场景里发挥着作用”,而这种知识就是作者所提出的——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就是指那些广泛而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我们通过深度认知得到的结论,经过了更广泛而长期的验证,也在更普遍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这些结论也属于临界知识。
只有熟练掌握了临界知识,才会对自己所面临的具体情况有更准确的判断,进而解决方式也比其他人要好。甚至能够预测和控制未来,创造惊人的结果。
如何建立深度认知能力?
1.分析问题时,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通的情况,比如解决一件问题时问自己这还能不能解决其他更多的问题呢?
2.寻求答案时,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这就要求理性思考,数据说话了。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作者认为,我们要学习的是最基础而重要的规律,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可靠的知识学科。
比如,从感兴趣的领域去阅读经典书籍,从中去寻找重要的原理和知识。还可以通过平时经验总结出新的假设规律。
自己平时工作时可以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构建心理表征,进行刻意练习。将旧的概念重新理解并运用,看是否可以解释很多新事情。
我们应当学会把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引入日常生活思考决策中,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反思、自问问题、记录等手段学习临界知识。
此外,还有两点,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管理“书籍”,而是真正能够引导我们改变行动的“指南”:
1.作者举例很多亲身案例,说明学习方法。
比如:从小事深入思考,把自己的生活编辑成案例;训练自我的高水平反思能力;培养记录反思日记,对标打卡;以教为学;刻意练习,节约时间,购买付费内容;定时回顾……..
同时,要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比如不同场景下的重复应用,或者不同时间里的重复应用。抓住问题本质,刻意练习。
2.作者还提供了我们必需的核心临界知识以及他自身的应用案例。
比如: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等。
尤其是作者提供的他自身的综合应用案例,会让我们加深理解临界知识是如何指导我们生活和工作的。
总结
这本书确实是作者诚意之作,干货满满。
按理说,这样的主题是很难写的,因为有些话只能意会无法言说,更不要说写下来了。
但是,作者罗列出的亲身案例,非常有说服力,早到八年前的反思日记、这些年的三次升级,到要求公司同事每天写工作反思日志、内部共享,到某件小事他详细的所思所想(想想这个有多难,多年前的一件小事要回顾还原当时所思所想),以及日后应用,等等。
作者通过大量案例,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建立良好有序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和不断优化升级自我思考的能力,才能有意识地建立属于自己的临界知识。
这本书是方法论,是要我们透过书本文字学习如何改变思维模式,重新假设,摈弃直觉反应、简单线性思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偏好,建立底层绿灯思维,以慢为快。
试想以下场景:
当学习如何骑一辆自行车时,有人为了酷炫拉风忙着学习20种不同的脚蹬骑法,而有的人在专注学习不同方法保持人车的动态有效平衡,你觉得哪种属于底层规律呢?
这本书就是通过作者大量的亲身案例以及思考过程来告诉我们如何建立系统性思考模式,建立属于自己的框架和模型。
回顾这本书,我会将建立反思日记的方法和最后的核心临界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作为重点再次精读。
自认为自己爱学习,但是一直没有达到自己要的效果,是需要好好整理下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了。如果所写无法快速回顾追溯,没有建立系统框架,如果很多核心临界知识仅仅是知道,而不能熟练应用,那么就等于无效知识。
为此,好好学习,自我精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