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电影《二十二》,是朋友圈里的一位友人抱怨该片排片量少而不得观影,随后自己便上网一搜,才对其略知一二。再后来,各种社交媒体和门户网站便被这个片子刷了屏,豆瓣的评分也是一路飙升,一部前期似乎没有任何宣传,首映也悄无声息的作品,甚至是题材较为小众的纪录片,竟然和《战狼2》一样,席卷了中国的影坛,也点燃了国人的热血。
如果说《战狼2》凸显的是一份“燃”起来的爱国情怀,那么《二十二》则安静了许多,这安静里面,是太多人用心良苦的克制。
她们的故事
《二十二》用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日本侵华战争中,那些如今仍幸存的慰安妇的故事,影片的名字,也就是2014年拍摄时,尚且健在的老人的数量。
而当镜头真正地深入到这些老人的生活的时候,整部影片只是在极个别的地方用了“慰安妇”这个词语,更多的时候,她们只是一群生活在乡间的老奶奶。
有一个老奶奶坐在炕头上拿出来自己当年的照片,看着志愿者用单反相机将照片翻拍了之后惊讶不已,一边不住地感慨“这个东西甚也能照”,一边好奇地问道“这个东西贵了哇?”像极了我们一辈子勤俭的祖辈。
有一个老奶奶至今仍珍藏着当年自己的勋章,许是因为年纪大了,自己收好了之后忘了放在那里,就开始怪别人拿走了,可是当别人帮她找到时候,她又不好意思地笑了。
有一个老奶奶孤独地一个人生活,有好心的志愿者给她送来了棉被,可是当老人离世后,那些不舍得用的棉被仍在被装在包装袋里,看着崭新的棉被,志愿者泣不成声。
有一个老奶奶收养了几只野猫,每天给它们做饭,甚至先让猫吃,猫不吃的自己吃,一边喂着它们,一边还自顾自地叮嘱道:“慢点吃,慢点吃。”
有一个老奶奶是一个韩国人,回忆起当年和母亲的分别,委屈得像个孩子。对于过去的事情,她很多都忘了,可是还是能坐在院子里,哼出一首朝鲜民谣《阿里郎》。
这一个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奶奶,如果不是刻意地回忆起那段痛苦的日子,她们和那些普通的暮年老者一样,平静地看着一点一点流逝的时光。而陆续出现在镜头上的她们,有很多人的名字上被圈了框,又让观众忍不住心头一紧,这也许不仅仅是生命的寿终正寝,还是历史的无迹可寻。
是记录,并非追溯
整部片子看下来,最深的感触便是这些老人的平静。经历了那样令人想象不到的痛苦过往,如今的她们出现在大众面前,没有痛诉过往的声嘶力竭,也没有沉浸苦难的老泪纵横,除了个别处她们会泪眼婆娑,大多数的时候,她们都是迈着颤颤巍巍的小步子,摇摇晃晃地生活着。
而这样的平静,和导演拍摄的角度自然密不可分。这部作品真的是着眼于“记录”二字,而并不是“追溯”,镜头中大部分出现的场景都是这些阿婆们的房间,那些老式的钟表,那扇斑驳的院门,那个掉了漆的床头柜,那把坐歪了的塑料椅。在这样的平静的环境中,老奶奶们也大部分时间都是平静地坐着。在她们的脸上,看不见任何的悲伤,有的都是对当下的满足与安守。
影片中大量地出现了老奶奶们吃饭的场面,年过古稀的她们牙口早已不好,夹到口边的土豆片怎么也咬不动,但是她们还是努力地吃着,一口一口,一点一点。忍不住会思考为什么导演安排了这么多吃饭的镜头,后来脑海里突然浮现了一句古语“努力加餐饭”,似乎一下子也有了答案。
有着痛苦的过往,有着垂暮的老年,但是这些老奶奶还是让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让自己好好地活着。这种对于时光流逝所作出的最平静的应对,实在令人动容。
不得不说,面对这样的一个题材而采用了这样的一种拍摄方式,导演无疑是克制的。影片中有几处老奶奶们回忆过去,说着说着,突然就停了下来,老泪纵横,然后就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而这个时候,导演并没有为了达到所谓的效果而刨根问底,只是将镜头转到了屋外的倾盆大雨,仿佛那些说不出口的悲伤,都由这一片淅淅沥沥,代为言说。
我想,影片的成功之处,也正是导演的这份克制,他只是用镜头去记录,正如他自己所说,拍摄这部片子,他“并不是反日”,甚至对于历史,也没有刻意地追溯,只是将那段遗留至今的事件,客观冷静地讲述、记录。
因为那些伤痛,对于这些尚在人世的老奶奶来说,每一次提起,就是一次伤害,风烛残年的她们,最需要的也许并不是道歉和赔偿,而是不被提起的过往和不被打扰的晚年。
如果可以,请尽量远一点
摄影界曾经有一句被奉为圭臬的至理:“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的确,有的时候,距离越近,还原的程度越高,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媒体人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带着很强的目的和预设去报道,去记录,甚至为了满足窥探内情的私心,打扰到了本就受伤的心灵。
不由得想起曾经看过一些媒体从业者汇编的一本书,书中讲到当年轰动一时的杨丽娟事件。这个事情之所以能够快速发酵,当然和事件本身的特殊性有直接关系,但其实在最开始媒体介入的时候,一些人为了争取优先采访和独家报道,妄自许诺杨丽娟他们有“渠道”让她见到刘德华,前提是她要配合他们的报道。
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怂恿和近距离的干涉下,才造成了后来那样的结果。为了拍得更好,他们靠得太近,将本来应该被保留的东西在大众面前撕碎。如果当初可以远一点,克制一点,也许故事会有一个更温暖更体面的结局。
所以,身为局外人的我们,在面对一些人与事的时候,如果可以,请尽量远一点,这并非是事不关己的冷漠,而是对事件中的人的尊重,就像是《二十二》中一个志愿者说道,除非是为了诉讼需要,他尽量不会让这些老奶奶们提起当年的事情,他想让她们多快乐一点。
观影前,我担心自己会忍不住流泪,可是直到片尾曲响起,除了几次泪水在眼里打转,我并没有过分的伤感。导演那种面对“不说了”时候的克制,让观众似乎没有太多悲伤的理由,而是被所有老人那种平静所感染。而这样的克制,并不是对历史的逃避,也并不是对伤害的疏远,它静默,却依旧有力量。
这力量,将历史中的事件还原,证它们有据;
这力量,将事件中的老人庇佑,护她们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