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9:什么是猜疑链?
在末日之战里,一共有7艘人类的战舰逃出来了。
有之前没有参战的,也有趁乱逃出来的,这7艘战舰分成了两拨,一拨是5艘,朝太阳系的一个方向飞,另外2艘朝另外一个方向飞。
黑暗之战就是在这7艘人类战舰之间爆发的。
这7艘战舰知道,自己肯定是不能回太阳系了,因为你是军事目标,水滴第一个消灭你,而且地球呢,估计也早晚属于三体人了。
所以眼前唯一的选择,就是到太空里找一个新的行星扎根。
这个未来听上去太渺茫了,但这是唯一的办法了。
到宇宙里去安家,这个任务一设定,就马上出现了一个问题,燃料和飞船配件够不够。
那马上又出现一个特别邪恶,但是谁都会想到的办法,就是我可以从其他的飞船那抢,所有飞船的型号都是一样的,燃料和配件都通用。
但是,这个想法可能刚一升起来,马上就会被人的良知给压下去,因为这太反人性了,要是舰长下令杀害自己的同胞,以后他还怎么和整船的部下相处呢?
但是,这里又有一个转折,只要是聪明人,他就会想,我只敢保证自己有良知,我怎么敢保证对方有良知呢?
万一他突然下黑手了呢?
那我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你看,这么一考虑问题,就从原来的我先动手的那种错事,变成一种特别理直气壮的主动自卫了。
同时,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推论,就是对方也明白这个道理吧,那他是不是也可能主动自卫啊,那我更应该自卫了吧。
所以就变成,我必须干掉他了。
这又升级了,但这个互相猜疑的链条还没有中断,对方也明白这个啊,那我就还得升级,变成干掉对方慢了都不行。
所以,这种主观恶意是不断在两边反射,而升级的过程。
整个过程,从开始思考到想明白动手,聪明人可能一分钟都不用。
这个就叫猜疑链,也是《三体》小说里原创的概念。
意思就是两个原来并没有主观恶意的个体,只要有一方在想象里出现了一个小恶意,那就会被猜疑链快速放大。
这个放大过程只有一个办法中断,就是某一方死了。
打个比方,你马上就明白了,在生活里,如果你拿一个麦克风,把它对着播这个麦克风声音的喇叭的话,马上就会发出非常刺耳的噪音。
这个在物理学上叫自激。
自激和猜疑链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最小的声音,进入这种像链条一样可以来回反射的机制里,就会变成巨大的噪音。
这些战舰之间有微小的主观恶意吗?
有,太有了。
谁都想到了将来我的燃料和配件不够用,我可能需要抢。
所以,一场自相残杀的战斗在人类战舰之间爆发了。
战斗的结果是,远在太阳系两端的两拨人类战舰,最后都只有一艘活下来了。
两艘战舰都装满了燃料和补给,各自朝太阳系外飞走了。
这场自相残杀的战斗,就是黑暗之战。
这就是模拟的一个非常揭示人性的思想实验。
也让我们知道了这个叫“猜疑链”的概念。
那我们看完这么可怕的情节之后,收获是什么呢?
是小说在告诉我们,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下手要快吗?
当然不是,这个思想实验最大的目的,应该是告诉我们,建构一个有规则和执法者的世界有多重要。
其实在黑暗之战里,战舰在攻击之前,是算了一笔经济账的,我只需要付出一个导弹的代价,就能换取我的绝对安全,那这个性价比太高了,谁不干呢?
但如果有明确的社会规则和一个强大的执法者在,那我付出的代价就是一个导弹,外加我会接受的惩罚。
那每个人在动手之前,就都会过一下脑子了。
那这种快速升级的恐惧导致的攻击就会被阻挡。
所以说,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在无政府的状态下,就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黑暗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