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施罗斯健身的沈心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给我说了一些扁平足影响体态和步态的经验。他演示扁平足和踇趾外翻的人,在足部蹬离地面的时候,因为不舒服而放弃最后大拇指蹬地的过程。其体察细致入微之处,我很是佩服。
最后他说了一句话,我很感慨:你从来没有扁平足,体会不到我这个感觉。
嗯,运动原理看书就可以明白。甚至在理论掌握纯熟之后,再加上大量的案例积累,能根据体态,对这个人平时的动作习惯进行推测。但是,身体的感受若非亲历,无法通过逻辑推导出来。
我的身体之前有很多小毛病。比如头前伸,驼背,肩内扣,骨盆前倾,O型腿。
这其中,我最关心的,也是花了几年时间慢慢改善的,是O型腿。大四时,我发现自己两个膝盖之间的距离有一个拳头宽。当时也不懂什么运动解剖,只是自己通过尝试,发现站立时腿使劲儿并拢,膝盖间隙能小一点。于是有时候想起来,就会提醒自己夹一夹腿。就这样过去了一年,膝盖间隙减少到了大概三个指头宽。
然而之后进展甚微。直到上半年去孙老师那里,孙老师指出我身体的问题是一系列的塌陷。
解释一下。有一个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对抗的力量,重力。我们的身体通过肌肉、骨骼、韧带这一系列结构,对抗重力向下的牵拉,保持站立的姿势,以及在此基础上,完成走、跑和跳等动作。如果身体某处的肌肉力量不足,身体就会向下塌陷,而局部的塌陷,又会引起继发性的问题。
比如,我之前是上背部肌肉无力,无法维持头的位置,头就向前伸了,同时肩膀内扣。头前伸,又造成腹部肌肉的松弛,无法维持骨盆的中立,于是骨盆向下塌陷,形成骨盆前倾。骨盆前倾,加上大腿内收肌无力,两个腿就向外面拐,形成O型腿。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段话有点儿云山雾绕,给你一张略夸张的图,直观感受下。
(顺便说一句,我们无精打采时也会出现这种姿势。所以心理状态和体态也有联系,当你精神萎靡时,就会出现耸拉着肩膀,腿也站不直,会觉得抵抗不住重力,接着就会——想躺下来。)
之前我解决自己的问题时,倾向于各个击破。内收肌无力,我就锻炼内收肌。头前伸肩膀内扣(有些文章叫“上交叉综合征”),就昂首挺胸呗……
理解了塌陷之后,就思索着如何用一条线,把这些问题都串起来。
最后我找到的这条线是:呼吸。
站姿时,头向上伸,收下巴,借着吸气的感觉,将整个胸廓向上扩张。
注意关键词:向上。找到向上的感觉,对抗重力。
一系列奇妙的反应就出现了:胸廓向上后,肩胛骨下降、回收,舒展了卷曲的肩膀。胸廓又把腹肌拉紧,腹肌再把前倾的骨盆收回来。骨盆回中立位之后,带着两条腿向中间并拢。
通过呼吸的练习,两个膝盖的距离终于突破瓶颈,达到了一个指头宽以内。
学习体态之初,我就知道:“身体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直到我用呼吸来解决这一串问题之后,我才从身体感受上印证了这句话,从而穿越“理解”和“体悟”之间的巨大鸿沟。
自助的过程中,自己身上的问题越多,就会产生越多的体会,这些与理论知识同样宝贵,且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财富。
阻碍你的体态不正,在以后助人的过程中,会成为助力你的资源。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问题比较多的人,反而比那些体态一直很中正的人幸运些。
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