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3年前的文章。
15年前,DHH创立了Basecamp。这不是什么独角兽,员工也不到50人,连在旧金山都没有办公室。它不为了增长而增长,不去颠覆什么,也不去干掉谁。
但就是这样一家公司,有着连续付费十几年的客户,员工也十分稳定。
这种“小而美”的创业模式着实令人向往,但也不免招来一些质疑。“你这也太没野心了吧?”“噢,投资者都是大坏蛋,那启动资金怎么解决呢?”
面对这些质疑,DHH都一一予以回应。
原文阅读时间:12分钟
本文阅读时间:3分钟
别以为你拿了钱就没事,你这叫“欠债”。
硅谷盛行这样一种创业模式:
首先,天使投资给你启动资金;
然后,你从风投那里拿到后续融资,实现爆发式增长。
这么快的增长速度,能不吸引到投资银行家才怪。好好包装一下,向他们证明你是非常有潜力“上市”的吧。
最后,在你公司上市之前的一分钟,风投把手上的股份都变现完走人。
数字堆叠起来的泡沫破灭,留给你的只能是一屁股的债。
是时候反思一下你的创业动机了。
创业就是为了上头条?被所谓的风投导师吹捧、簇拥?以硅谷的这种标准来定义“成功”未免过于局限。问问你的内心,究竟为什么要创业?
为什么要创业?
DHH回想当时自己为什么要创业,列出了这几点:
- 为自己工作,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保持公司的独立性和完全掌控权。
- 做高质量的产品,并卖给追求高质量的客户。
- 保持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同事关系。
- 最大程度上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
人这一辈子就只有一次。在人生最好的年纪,二三十岁,就要为了那区区的生产资料,把所有时间卖给公司,多么划不来。除了把精力放在下一个JS框架上,琢磨注册流程的逻辑漏洞,难道不想在其他方面有提升?不想花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不想陪伴自己的家人?
“小而美”的创业模式就是没有野心?
如果你认为有野心就是有一连串的融资历史,IPO计划和收购计划,并且在整个市场上能确立垄断地位,消灭其他竞争对手。那抱歉地告诉你,Basecamp就是没有野心的。
但在DHH看来,这叫节制。
- 钱和幸福的关系不一定成正比。
钱的数量增加,产生的边际效应却在减少。达到一定数量时,再增加却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反而可能因为没有时间维持人际关系和培养兴趣爱好,幸福感下降。 - “泡沫式”成功,转瞬即逝,难以为继,很难让人有使命感。
创业启动资金不靠投资,靠攒钱?
在Medium上,名为Ollie Campbell的网友就提出这样的疑问:Basecamp的模式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模仿的。
1999年,他们就创立了37signals,这是做网页设计的。那算到2003年他们创立Basecamp时,已经有4年的资金积累了。那是不是所有创业公司都要这样,先做一门别的生意,存上几年的钱,再出来干。这现实吗?
对此,DHH也进行了回应。
世界上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从硅谷模式的天使/风险投资开始的。 他们的启动资金,要么是攒钱,要么靠兼职来维系日常开销,或通过银行贷款,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选择。
如果是你自己亲自打造一款产品,不管从开销上,还是难易程度上,都是很低的。别去雇一个团队,那样开销太大。从头开始,自己动手吧!
Basecamp的产品开发也没有说是存了四五年的钱,才去开发的。它是我们第三个或者第四个产品。前面几个产品的开发都为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且我们也是在产品上线一年多以后,才真正全力投入到Basecamp上的。
总结
2006年,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曾经这样给Basecamp团队说:
Find the things that won’t change in your business and invest heavily in those things.
他这样解释道,以亚马逊为例,10年后,客户可不想说这一类的话,比如“我希望亚马逊的物流慢一点”,“我希望在亚马逊上挑不到什么东西”。所以,反过来,亚马逊就在这两个方面下狠功夫,为客户提供更快的物流和更多的商品选择。
那这对于Basecamp又意味着什么呢?
不要一味地追逐潮流,专注在长远来看最重要的事情上来。对于Basecamp,这些就是软件基础设施、设计、以及客户服务。
最后,说回为什么要创业。勇于拒绝金钱的诱惑,创造一些有用的东西出来,为世界做一点贡献。
特别说明,本文是对Reconsider的编译。
原文链接: https://m.signalvnoise.com/reconsider-41adf356857f
原文作者:DHH
图片来源:Medium、Basecamp
其他参考链接: https://basecamp.com/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