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灯胡同,西起龙头井胡同,东至三座桥胡同,位处什刹海文化保护区。
据《什刹海志》记载,羊角灯胡同形成于清乾隆时期。整条胡同呈东西曲折走向,全长168米,平均宽度3米。由于胡同东西两个出口宽度不同,加上胡同中部有道向北的折弯,从高处看犹如横亘于胡同之间的“羊犄角”。
据史料记载,古人晚上外出多用灯笼照明。在众多的灯笼品种中有一种用羊角制成的灯笼,俗称“羊角灯”。“羊角灯”的外形并不是羊犄角形状,而是两头尖中间鼓“其形如枣”状的灯笼。
关于“羊角灯”坊间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唐代到明代期间,用羊角制作的灯具统称为“明角灯”,或者叫“大明灯”。清王朝定都北京城之后,“大明灯”之名犯了忌讳,就改成了“羊角灯”,简称“角灯”,这种叫法一直沿用到了民国年间。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乾隆年间和珅得势之后,在府内大兴土木,其豪华程度在京城府邸建筑中堪称首屈一指。为了防止不测,和珅在羊角灯胡同里盖了数间班房,夜间兵丁们手持羊角灯在府邸四周巡逻。时间一长,百姓们就把兵丁巡逻时用于照明的羊角灯作为了胡同的代名词。
说起羊角灯,这东西已经成为历史。如今存世的羊角灯,非常罕见。整个故宫博物院,也仅存1889年光绪大婚时坤宁宫洞房使用过的两盏硕大的喜字羊角灯。同时,浙江在诸暨大唐箭路村,至今还有一位羊角灯制作传人——张方权,可能也只是仅存的羊角灯制作艺人了。
所以,羊角灯胡同记述的是一段历史,如今成为游人打卡地,一点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