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地、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华杉讲透》:“畏是敬畏;君子有三样敬畏的东西:一是敬畏天赋之正理,也叫作天命。二是敬畏有德有位的人,尊崇其德,尊崇其位,致敬其礼。三是敬畏书上记载的圣人之言。君子懂得,那句句都是深刻的大道理,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功夫。君子佩服其教导,心向往之,时刻参照着作自我检查,不敢稍有违背。”
《华杉讲透论语》:“天理之可畏。不说别的,就简单说一个交通规则,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守交通规则,敢在高速公路上倒车,更有甚者,还有掉头在高速公路快车道上逆行的,为什么?因为他们不害怕。对大人物,小人看不上他,觉得他干过的事都不对;我要是去干,肯定比他强!孔子前面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是对别人的职位有敬畏,我是站在外面看,不是置身其中,好多事我不知道,我就别瞎说。”
华杉老师在讲透论语中举出具体的案例,让我对「三畏」的理解更深刻了。
先不说大事上的『敬畏』,从小事上就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否有敬畏心。在没有人的路口,我也会闯红绿灯,为什么?因为我不想等,或者说我很着急,在红绿灯处争分夺秒。为什么?因为我没有留足宽裕的时间,所以才会着急。为什么没有留足宽裕的时间?说白了还是自己不够重视。如果够重视,总是会留足时间,提前一些到。为什么不够重视?因为这件事/这个人在我心中不够重要,我没把它当回事、我意识不到重要性和危险性。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因为我不认识虎,不知道老虎的威力,所以碰见老虎的时候不知道害怕,也不知道躲着点。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我的启发很大,大原则是不议论他人的事。一方面,议论只是以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想法、经验和判断在解读,基本不存在换位思考的可能性,议论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注意力和精力;另一方面,不在其位,就不能置身其中,很多独特的体验,完全无法共情,也就不能理解他人的行为和选择。不理解的时候可以问原因,而不是肆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