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应该就是刘备,曹操,诸葛亮和五虎上将了。三个国家分别是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基业的开创者,那就是曹操,刘备和孙权。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自从有了网络,便有了许多和传统不一样的言论。
关于三国最大的一个言论,那就是曹操在《三国志》的形象相当正面,曹操都是被《三国演义》抹黑了。
《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写的,陈寿写道《武帝纪》,《文帝纪》和《明帝纪》。所以在称呼曹家皇帝的名字时,说的是“姓曹,讳操,字孟德”,都用了讳字,写的时候不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又有人说,陈寿以魏为正统,因为他对旧国不满意。
但是在我看来,并非如此。三国晋南北朝,后世也把它们称呼魏晋南北朝,因为晋王朝虽说实际上篡夺了曹魏政权,但是名义上受禅于魏。如果《三国志》不以魏作为正统,也就是否定了司马家的晋王朝的正统,那么《三国志》这一书,很可能无法传下来。
我认为,陈寿对曹家人是特别不喜欢。
陈寿在《三国志》里,是这么评价曹操的:“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伤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表面看似都是夸奖,可仔细分析下来,却话里有话。陈寿说曹操把持着申不害,商鞅的法术。这里的法术不是道家修仙的那个法术,法指的是法家之法,术指的是法家所说的君王御臣之术,法家的论点在古时候的文人墨客看来,历来是比较负面的,很多人觉得法家的思想有点“军国主义”。何况,申不害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是狡诈诡谲的臣子,而商鞅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不行仁义的大权臣。陈寿接着又说曹操的兵法谋略像韩信与白起,表面上是赞扬,把曹操比作韩信与白起这样的“战神”。但是韩信在当时,是公认的的谋反者,而白起,也是活埋了四十万赵军的屠夫。拿这四个人和比喻成曹操,用现在的话来讲,好比把一个领导人比喻成希特勒。陈寿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暗地里表明曹操像申不害一样诡谲,像商鞅一样不仁,有着韩信一样谋反的心,和白起一样喜欢屠戮。这也和《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曹操的形象十分相似。而且这四个人,没有一个是帝王。
无独有偶,网络上出现了历史上曹丕被《三国演义》抹黑的论调。再来看看陈寿对曹丕的评价:“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这一段和曹操的评语用了相同的手法,表面上看很恭维。这话翻译成现在老师批评学生的话就是:“你这个人很聪明,语数英科样样在行。但是你要是心胸再宽广点,为人做事公平持正,心存道德,那你离三好学生就不远了”。翻译成老板对员工的评价是:“你这个人很聪明,专业知识很好,业绩也很高。如果你心胸再宽广点,对待属下一视同仁,道德再高尚点,那你就离完美员工不远了。”
对于刘备,虽然陈寿只是称呼其为“先主”,但是他也说“讳备,字玄德”。而对于蜀国皇帝的妻子,陈寿也是直言不讳,称呼其为“皇后”。
同样不是正统的吴国,陈寿称呼孙权的时候直接说:“孙权字仲谋”。称呼他们的妻子,只是称呼其为“夫人”。陈寿在评价孙权时,直接说他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这个评价很形象了,意思是说孙权前期和勾践一样,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可是当了皇帝之后,便忘恩负义,屠戮忠良。
再看他对刘备的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陈寿把刘备比作了汉代的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一是说明了刘备的身份,是汉室成员,和刘邦一样,是帝王。二是说明了刘备的出身,和汉高祖一样,出身微贱。三是觉得刘备和汉高祖一样,有雄心大志。陈寿又说他有“英雄之器”。这个英雄和我们现在人说的那种英雄不一样,这个英雄就是“青梅煮酒”里的英雄,指的是那种可以叱咤风云,令万众俯首的领袖人物。
之后,又说刘备托孤于诸葛亮的时候心神无贰,夸赞这是古今君臣关系的至高。现在网上有些阴谋论说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心怀不轨,陈寿自己都不这么觉得。陈寿对刘备的道德品质都是赞扬,只是说他的权谋不及曹操,所以导致他的地盘也小。又说刘备百折不挠,终究心怀大志,察觉到对方的度量必定容不下自己的时候,他并不急着和对方竞争,反而先想到了避开对方、避开祸患的方法。
所以在正史里,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人,刘备的评价也是最高的,孙权的评价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