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力挽狂澜,匡扶社稷既倒的英雄,如果不是他临危不惧、力排众议并指挥了“北京保卫战”,也许明朝早就被异族改朝换代了。 于谦对大明有延续国祚和再造之功,本应得到明朝皇帝的感恩戴德和重用,然后事实却出人意料,当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于谦随即被处死,这让人十分惊异,于谦犯了什么罪? 原来于谦一心为大明社稷没有为自己留条退路所致。历史的经过是这样的: 于谦从小是个正直的人,23岁时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了仕途。 就在于谦进入朝廷的第二年,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伐途中去世,朱棣的嫡长子,当时46岁的皇太子朱高炽即位,他就是历史上的明仁宗。 朱高炽是仁慈之君,治理国家还算不错,然而天不假年,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就去世了,这时他的长子,26岁的朱瞻基即位,朱瞻基就是历史上的明宣宗。
于谦此时在朝中官拜御史,职务并不高,经过跟随皇上平叛被朱瞻基赏识,于谦似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照耀大明政坛。 朱瞻基和他父亲一样都是短命人,执政十年后,朱瞻基在36岁时突然去世。 朱瞻基去世后,由他的长子,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即位,他就是历史上的明英宗。 当时9岁的朱祁镇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大权掌握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和皇太后手中,朱祁镇只会吃喝玩乐,因此有“孩童皇帝”之称。 此时于谦因为两袖清风和不攀附权贵而被“三杨”和皇太后重用,官拜兵部右侍郎。 小皇帝一天天长大,“三杨”先后去世,朱祁镇没有了约束越来越任性妄为,于是开始重用宦官王振。
(朱祁镇) 王振为了讨好朱祁镇的虚荣心,竟然不顾实际情况,怂恿22岁的皇上御驾亲征蒙古军。说实话王振和朱祁镇想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结果朱祁镇没捉到老鼠,反而被老鼠活捉了。 在土木堡这个地方,朱祁镇和他的二十万大军被也先打败,朱祁镇成了也先的俘虏。 也先押着朱祁镇兵临北京城,意思想把他当成要挟明朝的砝码。 当时朝中大哗,形成了两派意见,于谦主张誓死保卫北京城,另外一派以提督石亨、徐珵为首的主张南迁。 最后于谦在监国朱祁钰和一些主战臣子拥护下胜出,临危受命升任兵部尚书,于谦马上进行了调兵遣将,京城保卫战开始了。
(于谦) 于谦为了粉碎也先以明英宗为要挟的目的,果断拥立郕王,也就是当时的监国朱祁朱祁钰为帝,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异母弟,历史上的明代宗或者景泰帝。 也先的进攻最终被于谦调动的人马击败,也先带着朱祁镇逃走了。 一年后,也先为了制造内讧,把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朱祁镇放了回来,朱祁钰不想交出皇位,在于谦劝说下无奈接回了哥哥,随之把他软禁到了南宫。 朱祁镇被软禁七年后,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突然发动了“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 就在朱祁镇称帝没多久就杀了于谦,(问题来了)难道于谦站错队了? 其实于谦根本就没想到站队,他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从不结盟也从不站队,如果于谦懂站队的话他也不会被杀了。
我们分析一下,于谦拥立朱祁钰完全出于当时形势紧迫的考虑,并非出于拥有权力的私心。 在朱祁镇被俘后,也先兵临城下,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为了保卫京城势必要和郕王朱祁钰一起抵御强敌。于谦拥立朱祁钰为代皇帝的同时,没忘把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这对朱祁镇有了个交代。 于谦这办法和宋初的“金匮之盟”有异曲同工之妙,朱祁钰就和当初的宋太宗一样,只是临时加个塞而已。讲真当初朱祁钰并不想当这个皇上,毕竟在当时情况这个职位是个烫手的山芋。 当击败也先京城保住后,朱祁钰尝到了当皇帝的甜头,他不想再把皇位交出来了。 第一朱祁钰不想交还给一年后放回来哥哥手上,他把哥哥朱祁镇软禁了起来。 第二也不想把皇位传给侄子朱见深。当朱祁钰突然病倒后,他考虑到了将来,于是想法百计废了侄子朱见深太子之位,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当了继承人,然而天不佑之,第二年朱见济因病去世。
假如于谦有政治手腕,他懂站队的话,在朱祁钰病重期间,应该发动政变拥立朱见深为皇帝,这样一来也就避免了以后被杀的结果。 但是朱祁钰确实和他一样在大明危急关头做出了贡献,朱祁钰还没有去世,再说朱祁钰是于谦拥立的,于公于私于谦都狠不下心发动政变。 这是于谦没有权谋的表现。说实话于谦拥立朱见深为帝符合皇位继承制,具有合法性,于谦手握兵权,有发动政变的先天条件,但考虑到国家和百姓的安危,在强敌环视的情况下,于谦没有考虑这些,也就是没有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假如于谦立朱见深为帝,他有从龙之功,成为皇帝的首辅没有任何问题吧? 于谦一心为大明江山和黎民百姓着想,认为谁当皇帝都一样,只要国泰民安足矣。他错过了拥立朱见深为帝的最好时间,这就为以后埋下了杀身之祸。 于谦对明朝有功,朱祁镇称帝之初认为于谦有功,这毋庸置疑。但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人必置于谦于死地,这几个人对朱祁镇说:“不杀于谦皇上你的皇位不具有合法性,否定于谦才能否定朱祁钰的‘临时政府’,朱祁镇为了皇权的稳固,这才违心冤杀了于谦。
徐有贞、曹吉祥、石亨按在于谦头上的罪名是:“欲拥立襄王之子为帝”,历史资料显示是这些人栽赃陷害于谦,如果于谦有站队意识的话,凭他手中的权力可以参与,但他不耻与这些政客为伍,不以国家权力为赌注换取荣华富贵,这让于谦输得很惨,最后以谋逆罪被杀,并祸及全家。
文/秉烛读春秋